五台山下看風景

沒去五台山之前,我對它的全部了解僅限於兩件事,一是順治皇帝因愛妃的去世看破紅塵,竟“不愛江山愛美人”跑到五台山作了和尚;二是《水滸傳》中那個粗野魯莽的魯智深受不了佛門清規戒律的約束,酒足飯飽之後醉打山門,被逐出五台山。這兩件事情中,前者屬民間傳說的野史不足為信,後者是完全虛構的文學形象更無從考證。所以,五台山對於我來說,完全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羞怯少女。

五台山與峨眉山、九華山、普陀山並稱為佛教四大名山,但是它最初不叫五台山,而是叫清涼山,後因其五座山峰聳立,故易名為五台山。那么它為什麼會成為佛教的領地呢?相傳佛教傳入此地後,因傳說中清涼山是文殊菩薩傳教和居住的地方,來自印度的兩個高僧就產生了在此建寺的想法。但這裡是道家的地盤,道家怎么會允許外來教派在此立足呢。爭來斗去,雙方最後達成了協定,在約定的時間裡同時焚燒經書以定勝負,結果是道教經文全部焚毀,佛教經文卻經過了千錘百鍊完好無損。“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可能就是出自這個典故。從那時起,佛教就在五台山深深紮下了根,成為我國的佛教中心。

正是酷熱難當的時節,一到五台山,頓覺輕風陣陣,涼氣宜人。然而,很久以前,這裡的氣候非常惡劣,不是風雪交加,就是酷暑難當,當地百姓苦不堪言,遂向在此傳教的文殊菩薩求援。文殊菩薩慈悲心腸,運用神通向東海龍王要來了清涼石,安放在一條山谷後,這裡頓時變成了氣候宜人的清涼世界,這也是它最初名為清涼山的由來。

我們在五台山參觀的第一個景點是菩薩頂,相傳菩薩頂是文殊菩薩的住處,所以又叫真容院或是文殊寺,在五台山的靈鷲峰上。到了這裡我才明白,這文殊菩薩是智慧的象徵,與佛祖釋迦牟尼是同時代人,在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威望。

菩薩頂中的文殊殿又叫滴水大殿,原因是殿上正中有一塊檐瓦,無論春夏秋冬,也無論陰晴雨雪,總是往下滴水。遊客們若是表示懷疑,看看殿前那塊已成蜂窩狀的石階就該相信了,那是滴水穿石的傑作。信教的人說這是文殊菩薩顯靈,廣施雨露的緣故,實際上它是建築上的一種巧妙設計。殿上的琉璃瓦留有小孔,瓦下有儲水層,儲水層下又有防漏設施。每當雨天,雨水透過琉璃瓦孔而存於儲水層內。在陰天或晴天時,儲水層中的水便慢慢地從檐瓦滴下。可惜的是,前幾年對文殊殿翻修時,由於不懂殿頂存水的奧秘,如今已不再滴水了。

從菩薩頂下來回首仰望,108級石階十分陡峻,仿佛一架天梯直通雲天。導遊解釋說從這裡上去有些困難,所以就帶著我們從後門進前門出了。台階下有一牌樓,上面是康熙皇帝御筆親題“靈峰勝境”四個鎏金大字,在陽光發出耀眼的光茫。正對著台階的照壁上,有一個巨大的佛字,最後那一豎的下端已經非常模糊了。這是因為人們從此處經過時,都喜歡伸手摸一摸,也是臨時抱佛腳的意思。久而久之,這佛腳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出了山門,可見不遠處立著一尊魯智深醉打山門的雕塑,不知道是因為這花和尚在此並未不受人待見呢還是那雕像本來形象就不佳,反正它被淹沒在各色各樣萬國旗般小商店的招牌中,顯得異常的孤獨。

菩薩頂的下面就是顯通寺,它是五台山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顯通寺的山門兩側,各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摹仿龍形和虎形,分別寫著“龍”、“虎”兩個大字,是唐代的遺物。

站在顯通寺里再看菩薩頂,整個山體加上樹木建築,構成了一個倒臥著的龍的造型,而顯通寺里的兩口井就如龍的眼睛。如今這兩口井已經沒有了,據說康熙皇帝當年到五台山朝拜時,聽說這裡也有一條龍,盛怒之中命人將那兩口井填平,在上面立了兩塊碑,奇怪的是這兩塊碑一塊有字,另一塊則是無字碑。到現在也無人知道康熙老兒究竟是何用意,難道他也是希望功過是非留給後人評說嗎?

顯通寺里比較獨特的建築是無量殿,這是一座磚砌結構建築,殿內無梁無柱,因此又稱為無梁殿。沿著殿內的走廊轉一圈,你會發現在走廊的任何一個部位均可看清全殿面貌,建築風格非常獨特。而且從殿外看似乎是兩層,裡面其實只有一層,大概是因為沒有梁的緣故,從下至上是愈來愈窄,最後完全合攏在一起,形狀有點像金字塔。

※本文作者:風中的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