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逐新三峽



游完小三峽,我感覺她就像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描寫的那位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妙齡少婦。小三峽峰巒疊翠,壁立千仞,峽澗幽深,奇異詭譎,山重水複,柔情萬種,鳥鳴猿啼,山歌互答,草木逸香,一派人間絕境,天下豈可復得!

三峽旅遊的高潮在三峽大壩。12日中午,我們在三峽碼頭下船,乘纜車上岸,再乘公共車去三峽大壩。在大壩下參觀了長江水族館,見到了中華國寶——中華鱘和白江豚。然後去大壩參觀。大壩檢票口排起了如龍的長隊,安全檢查制度出奇的嚴格,有武警維持秩序,保全對每個遊客進行安全檢查,除了手機、照相機、手錶這三樣東西,任何東西都不準帶,就是衛生紙和手帕也不可以。參觀地點設在大壩中部的外側,用不鏽鋼圍欄圍成一個大約20平米的狹長夾道,遊客只能在這個範圍內看大壩的頂面和外側面,拍拍照片而已。從大壩上下來,到罈子嶺公園稍做停留,回到大壩之下拚命拍照。然後去黃陵廟。

黃陵廟是長江三峽沿岸第一大廟,位於西陵峽段的黃牛峽,掩映在南岸一片香柑金桔林中。原名黃牛祠,始建於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現存的建築是明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9年)仿宋式建築重修的。據說是因黃牛助大禹治水,觸開了夔門,人民為了紀念黃牛治水的功勞,而建黃牛廟。諸葛亮治蜀時,曾予以重修。宋代開始改祭大禹。廟的主體建築是古人為紀念夏禹而建的禹王殿。殿內有36根兩人合抱的大立柱,柱上浮雕九條蟠龍。殿前石碑上刻有諸葛亮到此因感禹王治水的功績而題寫的碑記。 黃陵廟,山水奇特驚險,有古歌曰:“朝見黃牛,暮見黃龍,三朝三暮,黃牛如故。”說明了這一帶路途的艱難。李白、白居易、陳子昂、劉禹錫、蘇軾、歐陽修、陸游、王士禎都曾在此留下詩文。李白曰:“三朝見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黃陵廟內還有許多記載歷代三峽水文情況的碑刻。其中一塊記載著清同治九年發大水,淹到了殿堂上的金匾,是三峽里最高的一次水位。

黃陵廟大殿門楣所懸“玄功萬古”的匾額。為明代一位親王所書,據說是古代十大名匾之一。黃陵廟的位置正好在大壩之下7公里處的黃牛嶺下,也許是歷史的巧合,它位於三峽大壩之下和葛州壩之上,處於長江兩大工程之間。在大禹治水的數千年後,中國人民又在治水的歷史上繼承先人的事業,做出了比大禹更加偉大的業績,續寫了新的治水篇章。晚上,我們在大壩之下,觀看了由三峽工程總公司演出的大型文藝晚會,場面宏大,振奮人心。然後回到船上,繼續三峽的尾聲之旅。回過頭來,我再來好好說說三峽大壩。

三峽大壩座落在西凌峽中段,宜昌市三斗坪鎮,由主壩和副壩組成,橫鎖長江,巍巍壯觀。大壩主體長2309米,高185米,最高蓄水位175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防洪庫容22億立方米。大壩左邊為船閘,右邊為發電設備,中間為瀉洪閘。它是迄今為止人類水利史上最大的一項工程,比巴西的依太普大壩還要大。三峽大壩集防洪、發電和航運三大功能於一身。工程採用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的建設方案。這雖然是一處人造景觀,但其旅遊價值也是極大的。當我站在這個雄偉的世紀工程的壩頂,俯瞰滾滾流淌了千萬年,曾經給中華民族送來無限福祉,同時也帶來無窮災難的浩蕩長江巨龍,被馴服得如此溫順服帖,我既為中國人民的偉大智慧感到驕傲,更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感到揚沒眉吐氣。

建設三峽工程是數代中國人的夢想。孫中山先生早在1919年《建國方略》中就提出:“自宜昌而上,入峽行,改良此上游一段,當以船閘堰其水。使船得逆而行,而又可資其水利。”從此開啟了建設三峽工程的偉大構想。1945年5月,美國內務部懇牧局的薩凡奇博士,應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之邀請,在考察了三峽以後,向國民政府提交了《揚子江三峽計畫初步報告》,由於特殊的歷史事件,工程被迫擱置。1958年3月,毛澤東在乘座的“江夏號”遊輪上,發出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的宏願。1992年,全國人大常委七屆五次會議做出了修建三峽工程的決議。中國人民修建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從夢想到現實,先後用了75年的漫長歲月。三峽工程的建成,是中國人民告別20世紀所劃的一個大句號,也是邁入21世紀新門檻所劃的一個預示未來光明前景的大逗號。

※本文作者:夫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