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文化:漢水連線著東西方

牐牥晚時,朋友隨春節旅行團外出歸來。問其感受如何?朋友一臉苦笑,隨口送給了我一句順口溜:上車睡覺,停車撒尿,進門看廟,立正拍照。我說:“喔,你出去轉了一圈,原來就是看廟呀?”朋友說:“這是廟宇文化,知道不?”我說:“哥們,長見識啦!”一座座依山而建的廟宇群,金碧輝煌的大殿,熠熠生輝的神像,建築瑰麗,工藝精美,的確令人嘆為觀止。還有寺廟內眾多的匾額楹聯、古碑石刻,及歷代詩人墨客的佳作,尋覓其間,讓人留連忘返。
牐犞謁周知,廟宇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神秘的一部分。作為地方文化的珍貴遺產,既與全國的宗教文化脈絡相承、息息相通,又有其獨到的特色。廟宇內外精湛的建築、雕刻、雕塑藝術,不僅是神學文化的體現,也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濃縮和精華。
牐牶核沿岸廟宇諸多。正是因為有水,才催生了一系列有關水文化的宮殿、廟宇等物化形態。在漢水流域,神學文化則主要是表現在水神文化上,這應該是漢水廟宇文化的主流。雄山秀水之間,古剎名寺交相輝映。據史載,清朝末年漢水上游各類廟宇就達百餘座。如張良廟、午子觀、天台寺、寶峰寺等。《平利縣誌》載,清光緒年間縣內有女媧廟、火神廟、土地祠等三十多處。《紫陽縣誌·祠廟》記載,光緒年間縣境內有泗廟、擂鼓台等有名的廟、庵、殿就多達三十餘處。
牐犎死嘣諍航上游谷地生息繁衍的歷史,可上溯到百萬年前至數十萬年前。他們與生活在其他地區的原始人一樣,對自己生活的自然環境,如四周的莽莽群山、中流的滔滔漢水,以及許多自然現象,如風雨雷電、洪水地震等,無不充滿著神秘感、恐懼感。於是,原始的拜物教、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等,成為主導漢水原始人的精神支柱。出於祭拜神山聖水的需要,神廟也就應運而生。爾後,漢水古人崇信的神鬼範圍也不斷擴大,相繼出現了家神、鬥神、土地神、龍王爺、玉皇大帝,還有雷神、山魈、毛鬼神、背篼神等,神名仙號名目繁多,廟名也就豐富多彩了。
牐犓孀諾瀾痰男似鷙頭鸞痰拇入,漢水百姓在崇拜鬼神的同時,又增加了對道宗佛祖的頂禮膜拜。“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爐香”,漸成為古代漢水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廟宇庵觀遍布沿岸,道士僧尼無處不見。名揚四海的武當山玉皇廟,寄託著百姓的崇敬心理。相傳當年真武大帝制服惡蛟為民除害,漢水兩岸百姓為報答真武大帝,建起了玉皇廟。廟前長年香火不斷,祈求真武大帝顯靈,鎮邪除妖。至於一些邪門歪道如一貫道、皇壇、巫婆、神漢等,往往給自己蒙上神秘面紗,幹著騙財害命、製造社會混亂等勾當,蒙蔽了少數漢水百姓。—些人信巫不信醫、有病只求神不吃藥,造成家破人亡的惡果。
牐犖禹王立廟,拜水神,保平安,歷來為漢水百姓的頭等大事。《後漢書》載:“鄭弘上書:虞舜出於姚墟,夏禹生於石紐。”相傳,石紐就在漢水上游安康境內。安康平利縣現存有石紐河、石紐嶺、西夷河、石郞溝口夏廟等遺址。安康漢濱區壩河鄉禹駕山自古就立有禹王廟祭祀。民歌云:“只要天下有水患,前仆後繼要治斷,鯀死禹生除災難,子孫萬代都祭奠。”
牐牶核源頭寧強縣嶓冢山很早就建有禹王廟。沿漢水而下,漢中城有條因禹王宮得名的禹王宮巷,旬陽縣有禹穴、禹王廟,寧陝縣有禹王溝、禹王廟。在漢水中游的在武當山玉皇廟後,也建有一座禹王廟,裡面供奉著夏朝治水明君大禹。傳說大禹在漢江上游,劈開了堵住漢水的龍山,“疏導”匯入長江。人們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在均州武當山下的龍山上建一禹王廟,如今遺址尚存。在漢江與長江交匯處的漢口,為了祭奠大禹當年疏江導河的功績,人們在此修建龍王廟,祭祀龍王祈求平安。門額上有“禹王宮”三個大字。廟內有禹王像和盤龍雕像,絡繹不絕的人們在這裡敬香、叩頭、作揖。
牐牶核上游古鎮蜀河的漢江邊崖上,立著一座高廟,名叫楊泗廟。楊泗將軍是漢水特有的水神,楊泗廟在整個漢江流域有很多。蜀河楊泗廟最初只是一個會館,為船主和船工集資興建,作為議事和來往聚會、休息的場所。因漢江上灘多險急,時有險事發生,後有人將船工始祖楊泗爺的神像請來,在門前懸掛起了“楊泗廟”三字。自此,漢江上的各類大小船隻都要在此停駐,至楊泗廟祭拜,以求一帆風順。原來楊泗將軍本是宋代一位抗元大英雄,這一帶正是他的主戰場。抗元大英雄怎么就成了水神?這和關羽關老爺後來竟成了財神一樣,讓人鬧不明白。

※本文作者: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