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愛國詩

我國的古代詩歌中,留下了大量的表現愛國主義主題的優秀詩篇:有民族英雄和愛國志士抒發愛國情操,表現民族氣節的詩篇,如《正氣歌》、《金陵驛》等;有歌頌邊防將士誓死殺敵保疆精神,表達詩人為國建功立業壯志的詩篇,如《從軍行》、《塞下曲》、《南園》等;有渴望結束戰亂,歡呼祖國和平統一的詩篇,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有表達年邁力衰仍心想為國戍邊,至死心繫國家統一的詩篇,如《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示兒》等。……由於歷史的局限和時代的不同,上述詩篇的某些內容、觀點與我們今天的信念要求、價值觀念有所差異,但其基調是應當肯定的,同學們在閱讀時可聯繫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認識。本文依據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統一的原則,考慮有些愛國詩篇同學們已耳熟能詳和篇幅原因,僅選取以下幾篇與大家一同來賞析。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塞下曲》,唐代樂府名。李白的《塞下曲》共有六首,反映唐代反擊西北部少數民族侵擾戰爭情況。這裡選的是第一首,描寫了邊塞生活的艱苦,表現戍邊將士奮勇殺敵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

  詩的前四句描寫景物,極寫邊地的酷寒,以表現戍邊將士為國禦敵不怕艱難困苦的精神,全從側面寫出,意脈貫通,措語天然,不拘格律。詩的後四句刻畫人物,表現軍旅生活的緊張和戍邊將士的英勇、警惕。從結構上看,前四句對艱苦環境的描寫,正是為後四句表現將士們的英雄氣概作鋪墊,足見作者構思的匠心。

  作者善於抓住具有特徵性的事物來概括生活,表現主題。如以五月天山寒冷、無花無柳而只能聞《折楊柳》曲來襯托邊塞環境的艱苦,以“隨金鼓”和“抱玉鞍”來表現戰士們奮勇殺敵及高度警惕來寇的情景。結尾兩句“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詩人代替將士們直抒胸臆,更是音韻鏗鏘,氣勢豪壯,表達了誓死消除邊患,為國立功的願望與決心。〖您正瀏覽的文章由整理,著作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註:劍外,指劍門關以南,也稱劍南,這裡代指古代蜀地。薊北,即薊州,指今河北北部及遼寧西南部一帶,是安史叛軍舉兵叛亂地。

  由於個人的生活遭遇和身處複雜動盪的時代,杜詩大多都有沉鬱、悲涼、凝重的色彩,但此詩卻不同,它一掃往昔沉鬱悲壯的氣氛,寫得大喜若狂、輕快明朗。

  首聯點明事實原委,寫詩人雖偏居“劍外”,但聽到官軍收復了遙遠的“薊北”後,喜極而泣。河南河北被收復,曾給廣大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安史之亂被平定,想著自己即將會與廣大人民一樣獲得安定的生活,詩人怎能不喜極而泣、熱淚縱橫呢?

  頷聯兩句以轉作承,著筆深化,寫出了詩人的妻兒子女笑逐顏開、歡天喜地的心情,這使得詩人更是激動萬分,從而漫捲詩書、興高采烈。此兩句妙筆傳神,詩人那種大喜欲狂的情狀,躍然紙上,惟妙惟肖。

  詩的後兩聯,繼續就喜意升華,由前面的國喜、家喜,轉入寫喜歸,表達了詩人意欲開懷痛飲,放聲高歌,準備趁著大好春光早日返鄉的心情。

這是一首有名的“快詩”,開篇伊始,即運筆如飛,四聯八句 ,一氣呵成,情感熾烈。它之所以  膾炙人口,千古傳唱,主要在於它深刻而形象地表現了詩人關心國家、人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南  園

李賀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注釋:吳鉤,一種形似劍而彎的刀。春秋時吳人善鑄鉤,故稱。這裡泛指武器。凌煙閣,古代朝廷為表彰功臣而建築的繪有功臣像的高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