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愛國詩

  這是李賀所寫《南園》詩十三首的第五首,表達棄文就武,為國家統一事業建功立業的的願望。

  詩的首句“男兒何不帶吳鉤”起勢急切,氣魄豪邁,既是泛問,也是自問,在鼓動別人的同時,也在鼓勵自己,抒發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和愛國情。接下來的次句承前啟後,氣勢磅礴,喊出揮刀殺敵、馳騁戰場、收復失地的心聲,字裡行間表現了一種強烈的希望國家統一的思想感情。這兩句詩一氣呵成,節奏明快,令人讀了為之精神振奮。詩的後兩句則是呼籲有志男兒“帶吳鉤”效命沙場,以鼓勵別人和鞭策自己能像凌煙閣上那些功臣一樣,為國建功立業。(當然,聯繫作者的身世來看,詩中也流露出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激之情。)

  全詩運用設問、借代等修辭手法,語言通俗易懂,壯志豪情與愛國熱情溢於字裡行間。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陸游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註:輪台,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這裡泛指邊地。

  詩的前兩句點明自己雖然年邁力衰獨處孤村,但並不悲哀絕望,還想著替國家出征防守邊關,表達出詩人對復國大業充滿勝利信心。“不自哀”以“僵臥孤村”來反襯,更顯出詩人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念!

  後兩句是前兩句的深化,寫得形象感人。詩人心頭始終鬱結著慷慨之情,所以當夜深人靜、聽窗外風雨時,觸景生情——由風雨大作的氣勢聯想到官軍殺敵的神威,詩人激動不已,即便入夢也是鐵馬冰河,從而抒發了詩人寶刀不老,願為收復中原大地而馳騁殺敵的壯志豪情,並以此喻寫、襯托抗金義士的堅強勇武及收復失地的壯志。全詩意境開闊,氣魄恢宏,洋溢著作者強烈的愛國熱,具有很強的藝術概括力。

金 陵 驛

文天祥

草合離宮轉夕輝,孤雲飄泊復何依?山河風景原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杜鵑帶血歸。

註:離宮,即行宮,皇帝出巡臨時的住所。

  這首《金陵驛》是南宋祥興二(1279)年,文天祥抗元兵敗被執,由廣州押往元大都路過金陵時所寫,表現了作者深切的愛國之情。

  首聯寫景又不限於寫景,而是即景設譬,以景寓情。詩人選取眼前的“草”、“離宮”、“夕暉”、“孤雲”,繪出了一幅荒涼暗淡的畫面,交代了自身的悲苦處境,並交錯運用了借代、比喻、象徵等手法,喻意南宋王朝苟安投降導致衰落淪亡及自己抗元功業不遂。這就將國家的命運與個人的命運聯繫了起來,表現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思想。

  頷聯未直接回答上句的設問,而是拉開歷史的帷幕,今昔相映,以古喻今,傾寫自己強烈的亡國喪家之恨。詩人所說“山河無異”,其實是山河有異。這是一句反語,從對句“城郭人民半已非”完全可以看出來。此兩句描寫南宋國土被元兵踐踏、人民生靈塗炭的情景。

  頸聯轉入寫“蘆花和我老”,再抒對國事滄桑的感慨。在通過“蘆花和我老”、“燕子傍地飛”這兩個形象的賦比,表現了十分沉痛的思想,既有身家之感,又有黍離之悲。

  尾聯借用傳說表達詩人化鵑啼歸的心愿,表明自己雖然被迫離開故土,但對家鄉的熱愛眷戀的心志至死不渝,可謂哀苦、執著之至。同他的傳誦千古的名句“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一樣,充分體現了他以身殉國的民族氣節和忠貞不二的愛國精神,激勵了後世無數的愛國人士。

本詩的突出特點是用典多,但用得精妙,切景、切境、切意。全詩蒼涼悲壯,大義凜然,悽苦而不頹廢,哀婉而不沮喪,悲愴沉痛但能使人於低回詠嘆之中領悟歷史的教訓,砥礪堅韌的鬥爭意志。(湖南長沙 虢正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