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鄉的詩句——《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原文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②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③話巴山夜雨時。

《夜雨寄北》注釋

①選自《李義山詩集》。李商隱(約813-約858),字義山,號玉溪生[1],又號樊南生。懷州河內(現在河南沁陽)人。唐代詩人。這首詩是寄給妻子(或友人)的。當時詩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長安,所以說“寄北”。在下雨的夜晚,詩人獨自一人在外乘涼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與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燭芯的情形。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③卻:還,再。

何當:何時能夠。

池:水池。

期:期限。

  《夜雨寄北》譯文

你經常問我什麼時候回家,我沒有固定的時間回來;

巴蜀地區秋夜裡下著大雨,池塘里漲滿了水。

何時你我能重新相聚, 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燭夜談;

再來敘說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夜雨寄北》賞析

《夜雨寄北》,選自《李義山詩集》,是李商隱膾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詩人寫給遠在北方的妻子的。當時詩人被秋雨阻隔,滯留荊巴一帶,妻子從家中寄來書信,詢問歸期。但秋雨連綿,交通中斷,無法確定,所以回答說:君問歸期未有期。這一句有問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詩人留滯異鄉、歸期未卜的羈旅之愁。詩人與夫人王氏伉儷情深,時刻盼望能速歸故里,與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燭花,深夜暢談。而此時,只能苦苦思念。詩只有四句,卻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既包含空間的反覆對照,又體現時間的迴環跳躍。“何當”為構想之詞,構想由實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為構想中回憶的話題,自然成為“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樣的巧妙詩句。

《夜雨寄北》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漢族,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詩人。幼年喪父,跟隨堂叔學習經書和文章,16歲就以古文知名.開成二年中進士,曾先後擔任過秘書省校書郎,宏農縣尉,做過短期的鹽鐵推官.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祖輩遷至滎陽(今河南鄭州)。擅長駢文寫作,詩作文學價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