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詩——《雨霖鈴》

《雨霖鈴》原文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dū)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nǎ)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雨霖鈴》作者簡介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漢族,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詞人,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鈴》。為“慢詞”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是推動人的代表,但因經常為歌妓寫詞,曾被一度認為是風流之人而仕途不佳,鬱郁不得志過。但後為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的一首《鶴沖天》中有“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以及“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等詞句而得名。創作《鶴沖天》當年考取進士。誰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傳入仁宗耳中,於是一句“淺斟低唱去罷”導致柳永成為了北宋第一個專業寫詞的詞人,並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以“白衣卿相”自許。柳永是北宋時代大量製作慢詞的第一人。柳永大力創作慢詞,從根本上改變了唐五代以來詞壇上小令一統天下的格局,使慢詞與小令兩種體式平分秋色,齊頭並進。他通曉音律,熟悉舊調,並善於吸收民間語言,明白曉暢,流傳甚廣。“凡有井水飲處,既能歌柳詞”(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三)。作品概括為三類:一是寫都市生活的繁華,二是男女情愛的苦痛,三是羈旅行役的悲傷。其作品往往把寫景、敘事、抒情融為一體,使慢詞發展成為與小令雙峰並峙的成熟的文學樣式。其代表作品集為《樂章集》。又被列為婉約派四大旗幟之“情長”。

《雨霖鈴》簡介

這首詞是柳永的代表作。本篇為作者離開汴京南下時與戀人惜別之作。詞中以種種淒涼、冷落的秋天景象襯托和渲染離情別緒,活畫出一幅秋江別離圖。作者仕途失意,不得不離開京都遠行,不得不與心愛的人分手,這雙重的痛苦交織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難受。他真實地描述了臨別時的情景。全詞由別時眼前景入題。起三句,點明了時地景物,以暮色蒼蒼,蟬聲淒切來烘托分別的悽然心境。“都門”以下五句,既寫出了餞別欲飲無緒的心態,又形象生動地刻畫出執手相看無語的臨別情事,語簡情深,極其感人。“念去去”二句,以“念”字領起,構想別後所經過的千里煙波,遙遠路程,令人感到離情的無限愁苦。下片重筆宕開,概括離情的傷悲。“多情”句,寫冷落淒涼的深秋,又不同於尋常,將悲傷推進一層。“今宵”二句,構想別後的境地,是在殘月高掛、曉風吹拂的楊柳岸,勾勒出一幅清幽淒冷的自然風景畫。末以痴情語挽結,情人不在,良辰美景、無限風情統歸枉然,情意何等執著。整首詞情景兼融,結構如行雲流水般舒捲自如,時間的層次和感情的層次交疊著循序漸進,一步步將讀者帶入作者感情世界的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