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親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導讀:痛失親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適當干預能幫助居喪者順利渡過悲哀過程,使他們能正視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標。

一、國內心理專家的經驗

1、居喪的“休克期”,更需要支持

居喪之初為“休克期”,居喪者多處於麻木狀態,此時應與居喪者建立支持關係。居喪者 在經受了難以承受的打擊之後,往往無力主動與人接觸,因此必須動員他的親朋提供具體實用的幫助。居喪者在此特定狀況下往往難以對關心和安慰作出適當的反應 或表示感激。照顧者萬萬不可因幾次拒絕而放棄。持之以恆,將會使居喪者大為受益。若能陪伴在其身旁,輕輕握住他的手,或保持其它的身體接觸,不僅使居喪者 感受到他並非獨自面對不幸,還可以幫助他保持與現實世界的關係,不致完全關注故去的親人。

在居喪的幾周或幾個月之後,這種接觸和支持將再度成為幫助居喪者的重要手段,因為往 往要到那個時候,失去親人的現實影響和真正意義才顯現出來,對居喪者來說這又是一次重大打擊。必須看到,失去親人僅僅是居喪者應激的一個部分,他將面臨的 還有料理後事、通知親友、處理遺物等,這些都會觸發進一步的情感反應。因此,雖然在心理學上鼓勵情感表達在治療過程中是一個重要部分,但不宜過早,以免使 居喪者完全崩潰,無力去應付各種事務,並因此使居喪者在整個居喪期為自己貼上一個無能的灰色標籤。有時,需安排親友暫時接替居喪者的日常事務,如代為照看 孩子,料理家務。必要時還需提醒居喪者的飲食起居,保證他們得到充分的休息,幫助他們分出事情的輕重緩急等。

2、宣洩和追憶的正面價值

居喪者往往不願正視與死者關係中消極的一面。此時可告訴居喪者,處理好與死者有關的 消極情緒,將有助於發現他們關係中值得永遠懷念的一面。還有些人不願放棄憤怒或其它強烈情感,是因為他們認為這是與死者之間惟一的紐帶。這種情況下應告訴 他們,消除不恰當的情緒可使他們更真切、更清晰地回憶死者。內疚也是較難處理的一個問題。

內疚感起源於居喪者感到自己有些事做得不如人意,愧對死者。在心理危機干預中,要讓 居喪者表達出內疚感和引起這種內疚感的想法、行為、事件,可幫助他們分析,是否已盡了最大努力,同時要就他們對自己的要求是否恰當、是否現實加以分析和討 論。必須讓居喪者懂得,他們是凡人,會犯錯誤,在與人相處中也不可能盡善盡美,讓他們學會原諒自己,以積極的方式消除內疚,改變不現實、不合理的信念。

至親近友的故去,會帶來一系列變化,那些繼發的喪失往往容易被忽略,特別是當繼發的 喪失表現為一種無形的或象徵性的喪失時。例如,喪子的父母失去的不僅是孩子,同時還有為人父母的角色,有的是同時感到失去了自身的一部分。對這些父母來 說,必須就對孩子所懷有的夢想、希望、期待加以適當的處理後才能健康地適應失去了孩子的生活。

有時,居喪者會有一些對死者想說而沒能說的話,想做而未能做成的事,此時必須鼓勵他們表達出來,在治療者在場的情況下,讓居喪者大聲說出這些未盡之言、未了之事,對他們大有幫助。(文/心靈花園 )

二、國外心理專家的建議

當我們接到訊息,說某個認識的人死去時,隨著心思快速活動,我們會經歷種種反應。那 可能是震驚、憤怒、歉疚,或是一種深刻、拉心扯肺的傷痛。當這些複雜的感受從心中划過,我們會開始想到逝者的種種,為他們哀痛。想要做點事情——任何事情 ——來撫平這樣的痛苦。但不幸的是,我們通常不知道該怎么辦。

1、不要遲疑 儘快聯絡

最最重要的,是儘快和遭此打擊的人聯繫上。對喪親者人來說,第一時間的接觸,是他們得到支持的最重要因素。收到喪親之痛的人會從他人那裡得到力量和支撐,就像植物依

靠陽光而得以生存、茁壯。我們必須伸出援手,喪親者才能夠從我們身上得到力量。

如果距離不成問題,就應到場,倘無不妥,就立刻去探視喪親者。當然,有時候兩地相隔,這是辦不到的,若是如此,那就打通電話或寫封信去慰問,不要遲疑。

2、人跟人在一起得到力量

每次有親人過世,來安慰的人總會讓我們驚訝。他們總是我意想不到的人。起初,我會對 某些近親好友感到失望和不滿,因為他們竟沒有在我悲傷的時刻有所表示。後來我才知道,我的悲傷會讓那些關係特殊的人手足無措,而真正來的人則比較適合幫 忙。關係密切的朋友往往悲不自抑,內心猶豫,而未能到喪宅走動。他們幫不上什麼忙,反倒是不由自主上門來弔唁的人,更能有力地為喪親者打氣。

因此,你必須聽從內心的召喚,以確定是不是要去安慰人家。

英文字的“安慰”(comfort),是由兩個拉丁字根“com”和“fortis ”組成的,意識是“人跟人在一起得到力量”。親友過世時,喪親者強烈地需要安慰,而最親近的家人卻往往無法當彼此的後盾,因為自己也悲不自勝。

有時候關係較為疏遠的親友——在這種場合不算核心要角的人——反而能付出援助、能量和氣力,這常常是那些心力耗竭的至親所拿不出來的。

例如,幼子罹難,為人父母的受到如此打擊,要想彼此扶助,常常難乎其難,他們也許不但不相互扶持,反倒拖拽住對方,往下拉扯。一位社會助人者將這種情形比擬為兩根彎曲的棍子,彎曲的部分就是它最痛苦的部分,支撐不了任何人。

一位兒子去世的父親說道,當他度過了還算不錯的一天,快要重見天日了,太太卻往往還在窒息的邊緣苦苦掙扎。狂暴的拉扯會把快要脫困的人拉下來,引起怨憎,依次又產生憤恨、歉疚和無數負面的情緒。

因此,我們先別以為對方家裡人那么多,而自己是個無足輕重的人,對於喪親者來說,外來的協助是極為寶貴的,溫柔地伸出援手吧。

3、最有效的方式--擁你入懷

再多的鮮花,再多的膳食和慰問卡,都無法取代你個人的同在。心中的溫暖,一種特定的慰撫作用,只能在人與人的接觸中產生。伸出手來溫暖地觸碰,被堅實的臂膀擁入懷中,一同落淚,都格外能夠撫平悲傷。

我婆婆葬禮的那一天,一位侄兒帶給我的肢體接觸,讓我明白這種身體帶給心理的支撐的 重要性。那是一個酷寒的十一月天,氣溫不到華氏十度(攝氏零下四十度)。定居在加州的丈夫和我,身上只有最單薄的衣物,我穿一件質料很輕的外套,我丈夫則 是平常上班穿的西裝。蕭索的墓園裡,冷風呼嚎著,大地冰封,我們下了車,腳下吱吱嘎嘎地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