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資料:越劇道具

道具

小歌班初期的“砌末”(道具),都是日常生活用具,後期及紹興文戲時期,模仿京劇、紹劇道具,並由“檢場”人(越劇稱“值台師傅”)管理。所用道具都放在一大木箱(俗稱“百寶箱”)里。這些道具是向“堂中行頭”師傅租來的。以後,主要演員有了“私房行頭”,道具中的桌圍、椅帔也成了主要演員必備的“私彩”。

當時,為與比較寫實的布景吻合,以及表演上的需要,對舞台上常用的道具,如刀、槍、劍、棍、馬鞭等,加以改良,達到美觀、輕巧,適合女演員使用。而對另一些道具,就直接採用生活用品,或仿真製作。其時越劇界出現了兼職主管道具的演職人員,開始向“王生記”家具店租用紅木家具,向電影廠租用道具,或去舊貨店及豫園小商品攤檔購買生活用品。特殊需要的道具,按圖樣到燈彩店去定做。道具製作師,採用翻模脫胎、篾扎紙糊、立粉彩繪、刻花裱托等工藝技法,製作出各式各樣道具。

如《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的酒杯、花瓶,形態逼真。《情探》中的龍王、神像,《北地王》中的先祖列宗,都用篾扎紙糊後彩繪,似廟裡菩薩一般。《紅樓夢》中的花籃、薰爐、立地花瓶等,都是既逼真又美觀,令觀者賞心悅目。越劇的道具,具有“輕”“巧”“美”“牢”的藝術特點,為戲曲界同行所稱道,如明角燈,各地不少兄弟劇種劇團,曾派人到上海越劇院來學習過道具製作。

1981年9月,上海越劇院演出的《淒涼遼宮月》中的道具(由技師李其實製作),獲首屆上海戲劇節道具獎,首開道具獲單項獎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