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溺水手抄報:讓孩子遠離溺水傷害

作為一家水上樂園的游泳教練,楊昊是市區少數擁有游泳救生員證的人員之一。他介紹,游泳的時候,最好帶著游泳圈和繩子等救生工具。一旦發生意外,岸上的人不要貿然下河營救,在大聲呼救後,可充分利用器材,如繩、竹竿、救生圈等進行營救。

“落水1到3分鐘出現嗆水,3到5分鐘會出現呼吸困難,5到8分鐘就會休克,超過10分鐘就有生命危險。”楊昊說,要抓住這救援的“黃金10分鐘”, 把溺水者救上岸以後,“首先將溺水者口、鼻、耳清理乾淨,使呼吸道保持暢通。如果落水者呼吸微弱或者已經沒有了呼吸,要立即進行壓胸和人工呼吸”。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雖然一些市民對人工呼吸等急救方式都知道,但具體如何實施並不了解。而且,在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很多人也不敢貿然施救,只能任由黃金救援時間流逝。“遇到有人溺水了,你懂這些急救知識,可能就救活一條生命。”楊昊說,最心痛的就是,原本有可能挽回的生命因缺乏救援知識而逝去。

心理諮詢師彭芳介紹,對於逆反期的孩子來說,單純的口頭教育並不能起到很好的警示效果,一味的“堵”可能會適得其反,會讓一些孩子背著家長偷偷下水。

“家長可以帶孩子到游泳館,滿足一下他們親水的願望,同時在那兒也可以讓孩子學會游泳,掌握施救、自救等技能。”彭芳說,家長還可以培養孩子的其他一些興趣,分散孩子對下水的注意力。而對於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來說,家長最好能將孩子帶到身邊,除了能一家人團聚,更主要的是為了孩子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