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減災手抄報:我國地震分布帶情況

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其中能感覺到的有5萬多次,能造成破壞性的5級以上的地震約1000次,而7級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災害的地震約十幾次,我國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在大地震發生時,一些人往往會被突如其來的災難嚇得暈得轉向,不知所措,大多因盲目外逃而造成不必要的傷亡;但也有一些人與此相反,他們頭腦冷靜,沉著應戰,因而得以絕處逢生、化險為夷。為此,正確了解、掌握有關的地震基礎知識和必要的防震常識,提高防震減災的意識和能力,以便遇到各種巨觀異常和聽到地震謠傳、誤傳時能科學地進行分析和鑑別,一旦發生地震,能沉著冷靜,採取正確的避險自防措施。

一、我國地震分布帶情況:

地震在中國的地理分布是不均勻的,它是受全球地震構造帶及中國地質構造條件共同影響,具有較為分散分布的特點。中國地處歐亞大陸東南部,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擠壓作用,使中國區域內地震斷裂帶十分多,因此中國實為地震頻繁國家。中國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5個地區,這5個地區是:

(1)台灣及其附近海域;

(2)西南地區,主要在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

(3)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

(4)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

(5)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

二、地震知識

1、什麼是地震?

由於地球不斷運動和變化,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殼某些脆弱地帶,造成岩石突然發生破裂,或者引發原有斷層的錯動,這就是地震。地震絕大部分發生在地殼中。

2、地震三要素:發震時間、發震地點、震級大小。

3、震源:地球內部發生地震的震動源叫震源。

4、震中:震源上方正對著的地面稱為震中。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稱為震中區,也稱極震區。震中到地面上任一點的距離叫震中距離(簡稱震中距)。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內的稱為地方震;在1000公里以內稱為近震;大於1000公里稱為遠震。

震級:地震學上說明和衡量地震強弱的一種量度,它和地震釋放出來的能量多少有關,我國使用的是國際通用的“芮氏規模”。

5、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離是震源深度。我們把地震發生在70公里以內的稱為淺源地震;70-300公里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為深源地震。目前有記錄的最深震源達720公里。

6、為什麼會發生地震?

一是地球內部不斷積累的應變能量超過岩石強度時產生斷層,斷層形成後,岩石彈性回跳,恢復原來狀態,於是把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出來,引起地震,這是所謂“彈性回跳說”;二是地下岩石導熱不均,部分溶融體積膨脹,擠壓圍岩,導致圍岩破例產生地震,這是所謂“岩漿衝擊說”;三是地下物質在一定臨界溫度和壓力下,從一種結晶狀態轉化為另一種結晶狀態,體積突然變化而發生地震的“相變說”。

7、什麼是震級和烈度?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級表示,它是根據地震儀記錄的地面地位移動,按一定的物理―數學公式計算出來的。也就是說震級是地震強度大小的度量,它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有關。一個6級地震釋放的地震波能量相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的核子彈的能量。震級每差1.0級,能量相差(1.5)10倍,即大約32倍;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1000倍。小於2.5級的地震,人們一般不易感覺到,稱為小震或微震;2.5―5.0級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會有不同程度的感覺,稱有感地震;大於5.0級的地震,會造成建築物不同程度的損壞,稱破壞性地震。

地震發生後,地震波傳播到地面,會給地面各種物體造成不同的破壞現象。通常把對地面所造成的破壞或影響的程度叫烈度,它由物體的反應、房屋建築物的破壞和地形地貌改觀等巨觀現象來判定。許多國家採用地面運動加速度值來表示地震烈度,一般在設定的不同地點安裝加速度儀,直接記錄當地的地面運動參數。地震烈度的大小,受地震大小、震源深淺、離震中遠近、當地工程地震地質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因此,一次地震,震級只有一個,但烈度卻是根據各地遭受破壞的程度和人為感覺的不同而不同。我國目前使用的地震烈度共分為12度,5度以上才會造成破壞。3度:少數人有感,儀器能記錄;4―5度:睡覺的人會驚醒,吊燈擺動;6度:器皿傾倒,房屋輕微破壞;7―8度:房屋破壞,地面裂縫;9―10度:水壩破壞,房屋倒塌;11―12度:毀滅性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