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減災手抄報:日本震級緣何數次修訂

發生於3月11日的日本海海溝地震,震級不斷被修訂。來自新浪網的記錄如下:11日下午2點,日本氣象廳說,日本當天發生芮氏7.9級地震,隨後美國地震台網站報導:13點46分日本本州島附近海域發生7.9級地震;至14點20分,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發布訊息,日本本州東海岸附近海域發生8.6級地震;15時後,新華網報導,美國地質勘探局11日將日本當天發生的地震震級修正為芮氏8.8級;日本修正地震震級為8.4級,至3月13日,日本再次修訂本次地震震級,為9.0級。

從7.9級修訂到8.4、8.6、8.8和9.0級,能量相差幾十倍,為何相差如此之大?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研究人員初步判斷認為,日本地震屬於逆沖型地震,由於地震破裂並不是一個點源,而是沿著一個有特定方向的斷層面破裂,地震波輻射到全球各個國家建立在地表的地震台站的能量並不均勻。如果日本負責地震監測的機構在地震後最短時間內,僅僅採用當地地震台站的地震記錄估算地震震級,就可能由於選擇的地震台站在距離和方位上的局限性,以及在短時間內由計算機自動讀取地震波形數據時,不能準確排除疊加在地震波形上的其他干擾信號,而影響對地震震級和地震輻射能力的準確估計。

在地震發生幾小時後,日本和全球其他研究機構採用全球不同距離和不同方位的地震台站記錄到的地震波數據進行輻射能量和震級的估算,數據更加豐富,結果則更加準確。

就美國而言,中國地震台網中心主任劉傑介紹,美國對於地震震級的報告,對於特大地震,首先是依靠最近台站的信息分析,告訴公眾某地發生了大地震。至於在科學上的準確性,基本在獲得布置在全球的地震台網數據後,再給予準確分析。一般情況下,都會在2~3小時後進行一次修訂。

實際上,各國關於地震震級的判定,在方法上也不盡相同。

據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研究員許紹燮介紹,長期以來,我國測定震級的方法是以水平波記錄的波段數據為依據,進行研究和判斷的。因為造成破壞的地震波主要是水平波。使用這一方法進行判斷,似乎更有利於評估震災。而美國等國家則以垂直波數據為依據,因為各個台站獲得的垂直波數據差異較小,最後形成的結果散度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