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減災手抄報:美科學家開發抗地震材料

近年,地震所造成的破壞暴露了現有建築結構面對強烈的地面移動時存在的脆弱性。針對這種狀況,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正在對形狀記憶合金材料進行分析,了解它們用於抗地震結構材料的潛力。

為分析形狀記憶合金,研究人員開發出將熱力學和力學方程相結合的模型,以了解形狀記憶合金在強烈運動條件下會有何變化。利用模型,他們分析了形狀記憶合金在不同建築組件(電纜、鋼筋、板材和螺鏇彈簧)中對不同外界條件的反應。研究人員表示,基於這些信息,能決定材料的最佳抗震特性。

這個分析模型的開發者包括喬治亞理工學院土木和環境工程學院教授雷金納德·德斯洛奇斯、力學工程學院研究生雷扎·米爾扎艾法、土木和環境工程學院副教授阿拉希·亞瓦里以及材料科學工程學院教授肯·噶爾。有關分析模型的文章不久前發表在《國際非線性力學雜誌》網路版上。

為改善材料在地震中的結構性能,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員對多種“智慧型”材料的使用進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形狀記憶合金。最常見的形狀記憶合金由含有銅—鋅—鋁—鎳、銅—鋁—鎳或鎳—鈦的金屬化合物構成。形狀記憶合金在橋樑和建築結構中的潛在套用包括結構支承、支柱和橫樑,或梁和柱間的連線部件。

亞瓦里解釋道,對於標準的土木工程材料,人們藉助力學通過力和位移便可測量出材料的應力和形變。但是,對於特性隨著負荷的存在和消失而變化的形狀記憶合金這類材料,人們卻必須從熱力學和力學兩方面來考慮。

研究小組發現,在從有負荷到無負荷的過程中,熱量的產生和吸收在形狀記憶合金中形成了一個溫度梯度,這導致材料中出現非均勻的應力分布,即使是形狀記憶合金出現均勻形變時也是如此。

米爾扎艾法認為,過去人們深入研究的是細絲狀的形狀記憶合金,其能夠與周圍環境迅速交換熱量,讓人們察覺不到溫度的變化。但當人們開始研究尺寸達到可以成為土木工程部件的形狀記憶合金時,其內部溫度不再均勻,必須將這種不均勻考慮到研究的範圍內。

為預知形狀記憶合金在有/無負荷交替循環中內部溫度分布(其可幫助了解應力分布)情況,研究人員開發的研究模型能夠將材料的表面熱限條件、直徑和形狀記憶合金負荷率作為輸入參數。

研究小組將周圍條件納入研究模型的原因是形狀記憶合金在用於抗震結構時將面臨各種各樣的環境,例如用於橋樑結構會接觸到水及用於建築結構會遇到空氣,這些都會讓形狀記憶合金出現不同的熱傳導率。在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熱成像儀記錄下了形狀記憶合金在負荷有/無交替時表面溫度的變化情況。

利用開發的模型,研究人員能夠準確地預知形狀記憶合金內部溫度和應力的分布。模型分析所獲得的結果得到了實驗結果的確認。在一項測試中,他們發現給形狀記憶合金慢慢施加負荷時,合金有時間將產生的熱量同周圍的環境進行交換,其內部產生了均勻的應力分布;然而,向合金快速施加負荷,熱量無法在短時間內與周圍環境交換,從而合金內部出現非均勻應力分布。

米爾扎艾法表示,他們開發的模型分析方法能夠準確和快速地模擬形狀記憶合金在考慮溫度變化和負荷率相關性時所出現的複雜熱/力耦合反應。

德斯洛奇斯教授表示,形狀記憶合金向人們展示了抗震建築和橋樑設計以及其他套用所需的獨特性質:它們具有巨大耗散能量的能力,同時還會發生永久變形或嚴重退化。展望未來,研究人員計畫分析外形更複雜的結構材料,以及多負荷(包括拉力、彎曲和扭力)的影響,以最佳化形狀記憶合金在抗震結構中的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