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手抄報:物種滅絕速度加快1000倍

美國杜克大學的斯圖爾特·匹姆(Stuart Pimm)團隊日前在美國《科學》發表題為《生物多樣性及物種滅絕的速率、分布以及保護》的文章稱,人類活動導致物種滅絕的數量是自然淘汰數量的1000倍,但物種的消失在多大程度上會影響人類的生存目前尚不得而知。

匹姆團隊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的瀕危物種紅名單為核心數據,將來自不同保護團體以及不同地區的瀕危物種名單進行整合分析。參與本次研究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托馬斯·布魯克(Thomas Brooks)表示:“由於20年前我們還不能掌握今天多達70000以上的物種數據,因此無法得出現在的結論。”

目前通過對動物基因的研究,生物學家已經能構建出許多動物種類的家族樹,從而推測新物種的出現,如脊椎動物平均每1000萬年可以進化出一個新物種。但匹姆表示,人類現在還很難測定物種的自然滅絕速率。棲息地遭破壞之後,新物種出現的速度似乎超過了老物種滅絕的速度,這意味著物種自然滅絕的速度不可能高於自然增加的速度。

匹姆團隊認為,物種滅絕速度的加快主要原因不是因為二十年來自然滅絕的速率開始加快,而是人類活動使然。但兩棲動物的消失是個例外,該物種的大幅滅絕主要是因為壺菌門真菌在兩棲動物之間的全球性傳播。

匹姆說,目前尚不清楚多高的物種滅絕速率會危害到整體生態系統健康。有研究者認為應該提出一個“可延續”的物種滅絕速率安全值。布魯克也表示,高速人為滅絕物種的過程似乎無法持續,“因為人類知道這會付出代價。”

匹姆團隊還繪製了一幅全球生物多樣性分布地圖,以每10平方公里為一個單位將地球表面格線化,標明每個單位內的生物物種豐富性以及瀕危物種的現狀,以此作為開展物種保護工作的數據基礎。例如,他們與巴西生態研究所合作,調查並標識了大西洋巴西沿岸的高危物種分布,巴西的一個環保組織在此數據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購買土地,保護植被,進而將零散分布的森林重新聯接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