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手抄報資料:盧瑟福

盧瑟福出生於紐西蘭的一個偏僻小村莊,他從小就嚮往解釋宇宙,嚮往發明,嚮往創造。

1889年他考上了紐西蘭大學。大學期間,他就自己動手製成一種靈敏的檢波器,試驗了在紐西蘭大地上的第一次電報,並發表了電磁學方面的論文。憑著這幾篇論文,大學畢業幾年後,盧瑟福到了劍橋大學的卡文迪實驗室。

在這裡,他接受了老師湯姆孫的建議,開始了對原子的探試。探試的第一步就是抓住鐳放出的射線,看它到底是些什麼東西,然後就可以順藤摸瓜追蹤原子內的秘密。

盧瑟福天生是個實驗的好手,他立即設計了一個實驗,用一個鉛塊,鑽上小孔,孔內放一點鐳。這樣射線只能從這個小孔里發出,然後將射線放到一個磁場裡。

奇怪的現象出現了,一束射線立即分成三股,一股靠近N極偏轉,一股靠近S極偏轉,還有一股不偏不倚一直向前,盧瑟福給它們取名為α、β和γ射線。經過測定,β射線就是老師湯姆孫發現的電子流,γ 射線就是倫琴發現的X光,居里夫婦發現的放射性就是α、β和γ射線。好個盧瑟福,真是出手不凡,19世紀最後10年的三大發現他在一個實驗裡就全部得到解釋。

當他興沖沖地把這些新發現告訴老師湯姆孫時,老師自然很高興,順便還告訴盧瑟福一個訊息: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物理系派人來劍橋聘請教授,他認為盧瑟福是最好的人選。

1898年盧瑟福橫渡大西洋到了加拿大,在這裡,他遇到一個比他小七歲的年輕助手索迪,索迪的化學知識很豐富,這正好彌補了盧瑟福化學知識上的不足。

這時,盧瑟福又想起了在劍橋時遇到的一個老問題,α粒子從所具有的電量和質量來看很像元素氦,有索迪做助手,盧瑟福馬上開始驗證。實驗結果出來了,α射線果然就是氦流。那么鐳放出α射線後剩下的又是什麼呢?經實驗,竟然又是一種新元素氡。於是盧瑟福宣布放射性既是原子現象,又是產生新物質的化學變化的伴隨物。

1907年,為了表彰盧瑟福的這一重大發現,諾貝爾評審委員會授予他諾貝爾化學獎。你可能會莫名其妙,物理學家怎么獲得了化學獎。沒錯,正如盧瑟福所說:“這真是太妙了!我一生中研究了許多變化,但是最大的變化是這一次,我從一個物理學家變成了一個化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