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潔手抄報:英國反腐靠立法取勝

英國前文化大臣瑪麗亞因多領房子補貼被輿論曝光而被迫於近日辭職,這被認為是英國不斷加大反腐力度的一個生動案例。英國輿論認為,瑪麗亞的腐敗行為損害了政府官員在民眾中的形象,她掛冠而去是咎由自取的結果。

瑪麗亞多領房補事件,被英國媒體稱為“補貼門”或“報銷門”醜聞。報導說,瑪麗亞沒有如實登記其住所,涉嫌欺詐和貪腐。她把在倫敦的家申報為“臨時住所”,按照英國的有關法律規定,如果政府官員或議員,因選區選民公事等不得不長期出差在外,並因此在外地租房或買房,就可以申請到房屋補貼。事實上,瑪麗亞就居住在倫敦,根本不在外地。由於倫敦的房價和房貸遠高過她在英格蘭北部選區的臨時住所,因此她被指“鑽空子”和玩“貓膩”,故意把本在倫敦的家登記成“臨時住宅”,以達到領取更高住房補貼的目的。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說,瑪麗亞通過玩手段,多從納稅人口袋領取了45800英鎊(1英鎊大約折合10元人民幣),而英國議會道德與風紀股長會判定,瑪麗亞超額領取的款項僅為5800英鎊。但無論如何,多領補貼本身已經是瑪麗亞涉腐的不爭事實,她為此丟官失爵,斷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和仕道前程,損失不小。

這則醜聞引發英國民眾強烈憤慨。英國廣播公司BBC說,有8成民眾要求瑪麗亞辭職,不少人通過向媒體呼籲等方式,要求警方立即介入有關瑪麗亞“嫌疑欺詐和貪污腐敗”的刑事調查。在強大壓力下,瑪麗亞被迫下台。但在給首相卡梅倫的辭職信中,瑪麗亞多有委屈之言,力述自己在內閣和議會中多方面的“政績”。即使這樣,首相卡梅倫對她也“回天乏力”,因為在貪污、腐敗面前,英國政府官員看到的一道“高壓線”,觸碰不得。

根據“透明國際”組織發布2024年“全球清廉指數”報告,英國清廉程度在全球排名中居第14的位置,屬於腐敗程度比較低的國家。英國之所以腐敗程度低,主要是靠立法取勝,並不斷完善法律,充分發揮立法的應有作用和職能,讓法律成為阻隔腐敗之水的一座座“堤壩”。早在1889年,英國就率先制定了該國第一部專門反腐敗的法律《公共機構腐敗行為法》,嚴格禁止公共機構成員主動或被動的賄賂行為,規定政府官員不得收受或者要求收受、同意收受任何形式的貸款、費用、禮物、酬勞或利益,並對政府內部的腐敗行為進行嚴懲,規定對涉案官員進行革職、不設上限的罰款,甚至處以6至7個月的監禁,並在5年內不得擔任任何公職等。這些反腐條款,令官員們望而省畏。然而,即使這樣,仍有不少官員在貪腐面前不惜以身試法,敢於觸碰法律的“高壓線”,到頭來落得個身敗名裂的可悲結局。

英國反腐立法早在20世紀初期就不斷完善。1906年,英國在修訂《公共機構腐敗行為法》的基礎上,頒布了《防止腐敗法》,進一步擴大了打擊腐敗的範圍。1916年,英國對《防止腐敗法》進行了全新修訂,把反腐法規的適用範圍拓展到一切地方性和公共性機構。2003年3月,英國在整理、綜合、梳理和修訂現存各種反腐法律條文的基礎上,公布了綜合性的新《反腐敗法》。2024年,政府又出台了《英國2024年反賄賂法》,於2024年4月正式生效,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嚴厲的反賄賂法律之一”。

瑪麗亞“報銷門”醜聞之後,英國官方加大了反腐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整改措施,如重申執行《英國2024年反賄賂法》的必要性和對任何官員都適用的“無排他性”。政府還在公務員中強化實施“公共行政七項原則”,包括無私、廉潔、誠信、公正、客觀、責任、表率等內容,並由專人負責督促和檢查,以樹立官員正面、積極形象,把“報銷門”事件的負面影響壓縮到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