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手抄報:強化奶粉配方審批

食品安全手抄報:強化奶粉配方審批

128家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生產8800個不同品牌的產品,這種現象有可能導致變相提價、誤導消費者。近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分組審議《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嬰幼兒乳粉、轉基因食品等成討論熱點。

這種狀況,跟藥品的品種泛濫有很大的相似性:雖然配方上幾乎完全一樣,但由於換了不同的品牌和商品名稱,於是便按照新產品進行行銷和銷售。奶粉品牌之亂,同樣陷入了這樣的“馬甲亂象”。用不同產品生產不同品牌的奶粉,結果自然是有多少國內外奶粉企業,便有多少個品牌——128家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生產了8800個不同品牌的產品,平均每個企業平均擁有70個品牌,個別企業的品牌多達600種。奶粉品牌的亂花迷眼,由此可見一斑。

配方不變而品牌倍增,除了劃區域銷售防止串貨之外,更多的還在於變相漲價,為誤導消費者預留空間。比如配方相同,貨源相同,但由於品牌不同,在價格上卻相差懸殊,並因此導致假洋產品泛濫成災,在貼牌和品牌翻新“一貼靈”的行業生態下,加劇了整個市場 “劣幣驅逐良幣”的亂象。

要解決這個問題,還得實現源頭之控。一方面要做到不得以委託、貼牌、分裝方式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雖然按照國家質檢總局規定,4月1日起進口嬰幼兒配方乳粉的中文標籤必須在入境前直接印製在最小包裝上,貼牌產品將禁止入境,堵死了外來貼牌產品的通道,但如何防止國內的貼牌奶粉生產,同樣需要做出類似的規定。此次法律草案對此給予明確,具有釜底抽薪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嚴格做到不得用同一配方生產不同品牌的嬰幼兒配方乳粉。嚴格執行“一配方一品牌”,既可以實現對品牌之亂的源頭控制,也可以鼓勵企業實行創新。

貼牌生產導致創新動力不足,已經是時下企業創新亟待解決的問題。雖然我國在很多領域成為仿製大國,但產品的質量和水平反倒每況愈下。相比較而言,國外對於奶粉等產品的管理,更多的注重於配方與品牌的一致性,既要嚴格做到一配方一品牌,又要加強對品牌專利的保護,使得創新和質量成為市場最大的驅動力,而不是“劣幣驅逐良幣”式的比賤,使得整個市場環境惡化,以至於跨國企業也“入鄉隨俗”。

治奶粉品種之亂當強化批方審批,這能否實現“史上最嚴”的路徑要求。參照歐盟、美國等經驗,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配方應當經主管部門審批,應當成為一種法定把關要件,強化對企業責任的約束,以此實現源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