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手抄報:俄羅斯和日本食品安全

俄羅斯

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俄羅斯並不乏相關法律檔案和技術標準。《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各種政府決議及地方規定都對此有詳盡而明確的要求。然而,現實生活中食品安全問題仍不時突顯,其中關鍵不在於無法可依,而在於有法不依、執法不嚴。

在俄羅斯,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過去一直由國家衛生防疫部門、獸醫部門、質檢部門及消費權益保護機構共同負責。但俗話說“三個和尚沒水吃”,婆婆太多也帶來職責劃分不清、推卸責任甚至相互扯皮的弊端,最終使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無法落到實處。這一局面在2004年開始得到改觀。當年3月,俄羅斯總統普京為理順食品安全管理機制,命令對相關行政管理機構進行調整,在俄羅斯衛生和社會發展部下設立聯邦消費者權益和公民平安保護監督局,將俄羅斯境內食品貿易、質量監督及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交由該局集中負責。

新機構的成立對於集中行政資源、監控食品質量和安全起到了積極作用。其職責範圍包括:檢查食品製造和銷售場所的衛生防疫情況,對進口食品進行登記備案,在新食品上市前進行食品安全鑑定,對市場所售食品進行安全及營養方面的鑑定和科學研究,以及制止有損消費者權益的行為等。該局在全俄各聯邦主體設有分局,負責當地的食品安全檢查和監控工作。首都食品安全周刊:《首都食品安全周刊》是由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指導,北京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監督協調辦公室支持,中國食品質量報社、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北京食品協會聯合協辦,中國食品質量報社出版的一份宣傳政府政策法規、強化企業質量安全意識、提升人們產品質量鑑別能力以及普及合理膳食、安全飲食知識的時尚生活服務類行業報紙。《首都食品安全周刊》因此也成為發布食品安全相關信息的權威平台。

日本

日本的食品安全體系相對來說較之以前完善了許多。早在1947年,日本就制定了《食品衛生法》,先後對《食品衛生法》進行了10多次修改。2006年新修訂的《食品衛生法》中規定,日本開始實施關於食品中殘留農藥的“肯定列表制度”,將設定殘留限量標準的對象從原先的288種增加到799種,而且必須定期對所有農藥和動物藥品殘留量進行抽檢。

為了讓消費者放心,日本有關方面還建立了農產品生產履歷管理系統,要求生產、流通等各部門採用電子標籤,詳細記載產品生產和流通過程的各種數據。日本還於2003年出台了《食品安全基本法》,並在內閤府增設了食品安全委員會,以便對涉及食品安全的事務進行管理,並對食品安全作出科學評估。另外,農林水產省設立了“食品安全危機管理小組”,建立內部聯絡體制,負責應對突發性重大食品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