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手抄報:監管機構更要責任到位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食品監管一司司長馬純良5月6日表示,各地正在進行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體制改革完成之後,我們的食品藥品監管機構要延伸到鄉鎮、街道,要設立食品藥品監管所,設立之後我們要對所有生產食品的小作坊進行全面的登記和管理,從而保障農村和城鄉結合部的食品質量安全水平。

鄉鎮、街道屬於基層,這一領域是偽劣食品生產和銷售的重災區,在此設立監管所,意味著人數增加,掛牌辦公,舉報和查處偽劣食品更為有利,但機構的延伸並不等於監管就到位。從目前來看,基層並非沒有食品監管,鄉鎮和街道都配有食品監管員,而且縣級以上監管部門也時常派員下去督促檢查,但是基層食品安全問題仍然令人堪憂。

基層面廣,居住群體相當分散,不少地方地處偏僻交通非常不便,隨著打擊偽劣食品力度的加大,一些不良之人改變策略,“上山下鄉”從城市轉移到農村, 視農村地區為假冒偽劣食品的卸貨場和下水道,有的在字眼上做手腳將“帥師傅”當“康師傅”賣,有的利用諧音進行篡改“娃哈哈”成了“娃恰恰”,而更多的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以名家名牌的外表遮蓋銷售假貨,如:以病死豬及老母豬浸泡敵敵畏醃製金華火腿;加入牛肉膏將豬肉當牛肉賣,加入羊肉粉鴨肉當羊肉,還有假酒、假煙等等,在農村中類似的偽劣食品比比皆是。

偽劣食品生產見不得陽光,而且不少動靜大,污染嚴重,在城市生產相對來說難以隱身,農村自然成了首選,有的在密林中熬制地溝油,有的在人員稀少之處生產假酒,從曝光的偽劣食品生產之地看,大都在村與村和街道與街道的結合部。

農村食品監管存在死角,要說監管機構不健全不盡然,上面有多少頭,下面就有多少尾,豈止食品藥品監管部門一家。真正來說,問題食品的泛濫,缺的是“嚴“和“實”,監管只是看管,坐在辦公室,等著投訴上門,不願翻山越嶺,不敢翻臉不認人,其中有素質的問題,也存在“不歸我管”責任心的問題,而更多的是,為了“養魚執法”,明明要關閉或者要重罰的,輕輕地罰一點,留有後路,以便之後細水長流地罰,監管變異是農村偽劣食品泛濫的主因。

“食品安全是被生產出來的,更是被監管出來的”,設立監管所好辦,掛上牌就是了,而要監管到位不留空隙卻難。要改變基層食品的現狀,就得有壓力,哪裡出現問題追究到哪裡,誰分管誰擔責,不僅在於對食品安全的監督,更在於對監管者的監督,如此才能出效果,使偽劣食品上不了山,下不了鄉,無處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