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手抄報:把好飲水安全的閘門

古人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過,飲水安全卻不一定能“自知”。日前,因長江水源出現異常,江蘇靖江一度暫停供水,出現了商場超市飲用水被搶購一空的場景。這是近一個月來,繼蘭州、武漢之後媒體報導的第三起飲用水安全事件。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3日發布的《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5)》顯示,水污染已成為中國三大水問題之一。其中,在飲水水源安全問題上,狀況不容樂觀,安全更牽動人心。

2024年福建紫金礦業有毒廢水流入汀江,2024年廣西龍江突發嚴重鎘污染,2024年山西長治苯胺泄漏導致河水污染……梳理近年來出現的飲水安全事故,一個共同特點是,工業企業成為重要的污染源,地方政府在處理時卻往往表現欠佳。

這些地方政府部門為什麼無法有力處置、不能更好作為?有人說,這是因為地方政府有“難言之隱”——許多污染隱患關乎地方的財政命脈,涉事企業具備更高的行政級別,動真格需要非凡的勇氣,才能克服各種掣肘因素。也有人說,飲水安全問題背後有複雜的歷史和現實背景。一方面,長期以來化工企業布局不盡合理,但調整卻非朝夕之功。另一方面,城市規模的快速擴張,使得原來的城郊升級為城區,居民區不得不在工業區見縫插針,遙遙相望變成了毗鄰而居。

這些解釋都有其合理性,但不應成為忽視飲水安全的理由。我們要看到,隨著人們健康意識和環保觀念不斷增強,對於飲水安全的要求水漲船高,這方面的一些微瑕疵,都有可能演變為社會問題;更要看到,環境污染、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實事,理應成為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認真解決的問題。

事實上,由於飲用水具有準公共品的特徵,即使飲用水的生產、流通進入了市場,政府管理也絕不能缺席。遺憾的是,一些地方在供水體系的改革過程中,出現了忽視其公益性質的傾向。蘭州的自來水出現問題後,當地政府就承認水務公司“合資後確實存在監管不夠到位的問題”。當公共服務的提供者與生產者分離時,清晰界定責任邊界非常重要。即便是供水企業嚴格控制水源質量,水質安全也有可能在其他環節受到威脅,政府作為綜合管理者的角色不可或缺。

飲水安全的重要性說了很多很多,可保護工作做得遠未到位。保護飲水安全,還民眾一泓清泉,還需要更多雷厲風行的行動。從大的方面說,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有助於緩解資源和環境壓力;降低重化工業比重和工業布局更趨合理,將助力治理環境污染。對於保護水質,這是治本之策。從短期看,政府切實履行公共服務提供者、公共產品質量監督者的職責,做好對各種污染物的管理監督,強化水質監測、及時發布信息,才能把好飲水安全的總閘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