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風俗手抄報內容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他們雖有不同的語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但是他們大多數都以春節作為本民族的重大節日來歡慶。

達斡爾族:年年高北方的達斡爾族有拜年的習慣,春節時,人們穿上節日盛裝,逐家走訪,互相祝賀。每家都備有蒸糕,拜年者一進門,主人就用蒸糕款待。

“糕”在漢語中與“高”諧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節日期間,達斡爾族還舉行歌舞、體育活動,一直持續半個月。

蒙古族:酒肉不盡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卻是另一番景象,節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製品以及幾壇美酒。除夕之夜,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這樣象徵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

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裝的男女,跨上駿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串包時,先要給長輩叩頭祝願,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人們邊歌邊舞。

壯族:迎英雄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壯族,稱春節為“新年節”。這一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認為這樣一年才能吉祥。

在壯族民間還有過晚年的習慣,壯族稱做“吃立節”。“吃立節”是在這個月的30號,相傳在100多年前,壯族的一支農民武裝在抗擊外來侵略者後凱鏇歸來,這時春節已過,壯族民眾為了歡迎他們,就在這個月的30號為他們重過春節。

布依族:姑娘搶挑第一擔水居住在中國西南邊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達旦地守歲。天一亮,姑娘們爭著到屋外去挑水,誰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的姑娘。而那裡的景頗族人民喜歡在春節前舉行打靶活動,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

她們把繡好的荷包用線吊在竹桿上,在樹尖中左右搖擺,請小伙子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酒作為獎品送給誰。荷包里一般裝有一枚硬幣,幾粒穀子和幾顆裝飾用的珠子,作為幸福的象徵。

哈尼族:盪鞦韆春節前幾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經熱鬧起來,婦女們都忙著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餅子。而小伙子們則忙著上山砍竹子,準備立鞦韆。那裡的鞦韆有十幾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盪鞦韆。

節日裡,大家都穿著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去盪鞦韆,處處呈現出熱鬧、和睦的節日景象。

傣族:擲糠包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遊戲,春節期間,小伙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著。

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徵,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高山族:“圍爐”

居住在中國台灣省的高山族,他們在過春節時則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

“圍爐”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淨後帶根煮熟,表示祝願父母長壽。如果家裡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

滿族:掛旗過年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節日期間,男孩成幫結夥地放鞭炮,或乘坐自製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夥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