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國語黑板報:不同地區國語有異

同樣地,中國大陸由於共產主義體制下重視“人民當家做主”,故名稱多有“人民”字樣,如人民路、人民警察、人民醫院、人民公社(已廢除)、人民公園等。大陸又因為60年間特別的歷史原因出現了許多名詞,如“武鬥”,“知青”,“老三屆”,“自衛反擊戰”,“下海”,,然而這些用法在1980年之後漸漸減少,同時一些1949年前的舊稱呼重新出現。現今的大陸網路事件也造就許多新辭彙,如“欺實馬”,“草”,“羊叫獸”等名詞。

此外,兩岸對新名詞的不同譯名也是辭彙差異的一大來源,特別是在於新出現的科技等辭彙上。港台多稱“原子筆”,在中國多稱“原子筆”。雖然大陸和台灣在20世紀中葉分隔後交流較少,然而由於大陸與香港並未隔絕,香港還是有相當多的辭彙引入中國南方,如廣東也是稱為原子筆。這種現象在1980年代以來由於科技術語的不同而更加明顯。

同樣使用簡化字的中國大陸和新加坡等地,也存在一些用詞習慣的不同。正體中文的文獻如果僅在文字上轉換為簡化字形式,根據規範的要求,通常還不算作簡體中文。如今,“現代標準漢語”的三個名稱正好體現地方用語的不同,如“國語”(中國大陸、港澳)、“國語”(台灣,港澳則為非官方叫法)、“華語”(新馬)。

以上的差異用詞,一般使用時,合的趨勢,例如台灣的xx及台港兩地的反對網際網路審查制度人士漸漸使用河蟹一詞;又如“冬粉”是對追星族、球迷、影迷的統稱;等等諸如此類,都是在二岸三地自一九八〇年代開放接觸與交流之後,文化呈現融合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