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勞動節資料:鐵人王進喜

三、關於勞動的故事:鐵人王進喜

除了“鐵人”,他還有一個“工人工程師”的稱號[3],他們總結出的“三老四嚴”等制度成為當時全國工業系統學習的榜樣。以王進喜為代表的新中國石油工人,由苦難的舊社會解放出來,在新社會裡表現出強烈的主人翁意識。據大慶油田負責人宋振明說,王進喜率領的12O5鑽井隊在1953年到1959年7年間,共完成鑽井進尺71000米,等於舊中國1907年到1949年42年鑽井進尺的總和。

從1960年6月1日大慶運出第一批原油,到3年之後大慶油田會戰結束,中國石油結束了用“洋油”的時代,實現基本自給。毛主席非常高興,於翌年發出“工業學大慶”的號召。儘管這是在探索中國工業化道路上的一種嘗試,但是以王進喜為代表的大慶人的奮鬥精神仍是永遠值得學習的。

王進喜在技術上也肯於鑽研,他曾帶領夥伴用40年代的老鑽機,克服技術上的困難,打出全油田第一口斜度不足半度的直井,創造了用舊設備打直井的先例。他與工友們發明了鑽機整體搬家、鑽頭改進、快速鑽井等多項技術革新,對改進鑽井工藝技術做出突出貢獻,被油田黨委授予“工人工程師”的稱號。王進喜等人的經驗和做法有很多成了油田的規章制度。如“三老四嚴”(即當老實人、說老實話、做老實事,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嚴明的紀律)和“回訪”制度等,還在全國工業系統推廣。

缺少拖拉機、吊車,就用繩子、撬槓把60噸的鑽機一寸一寸地運到井場;沒有水罐車,他帶領工人硬是用臉盆端來了幾十噸水開了鑽

石油,相當於現代工業化社會的血液。在舊中國,外國人給中國扣上“貧油”的帽子。全國解放後,雖然李四光等地質學家從理論上認定中國有較多的石油資源,但在物質條件極差的情況下要進行鑽探和開採仍是難而又難。50年代前期美國石油年產量達3億噸,中國的石油年產量不過10O萬噸。身為石油工人,王進喜等英雄的中國工人,正是在這種為國爭氣的背景下,投入了如同軍事鬥爭一般的石油大會戰。

在玉門油田的一段時期,很多鑽機因為沒有鑽頭而停鑽。當時還沒有國產鑽頭,靠進口來不及,王進喜便組織青年突擊隊從廢料堆里找到許多舊鑽頭,架起大鍋煮去油污和泥沙,擦去銹,修修配配,拼裝成可用的鑽頭,用了半年打了5口井,給國家節省了開支,又不耽誤生產,經驗在全油田推廣。

王進喜剛到大慶時,腳下荒原一片,朔風呼嘯,滴水成冰,吃的是苞米麵炒麵,住的是四壁漏風的馬棚。沒有公路,吊車、拖拉機不足,設備在火車上卸不下來。他當時說,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他帶領全隊30多個人用繩子拉,撬槓撬,木塊墊,將60多噸重的鑽機一寸一寸地運到井場。打井需要水,可當時沒有水管線,沒有水罐車,為了搶時間他決定用臉盆端。有人說這是“瞎胡鬧”,沒見過哪個國家端水打井。他說:“有,就在中國。”他表示,就是尿尿也要讓機器動起來。硬是用臉盆端來了幾十噸水開了鑽。他與工人們日夜奮戰在井場上,餓了就啃幾口凍窩頭,困了就躺在鑽桿上睡一覺,他率領的1205鑽井隊被譽為“硬骨頭鑽井隊”。

“鐵人精神”是什麼?工人們總結得好:不怕苦、不怕死,不為錢、不為名,一心為國家,一切為革命。

1961年王進喜當了大隊長,1965年又當了鑽井指揮部副總指揮,卻仍然以普通工人自居。他家人口比較多,身體也不好,黨委決定每月補助些錢,他說什麼也不要,實在推脫不掉的,在病危期間交了黨費。他的胃不好,上級為了照顧他,送來一些豬肝和蘋果,他馬上就分給了工人病號。當了大隊長之後,管理員要給他換一把新辦公椅,他說有個板凳坐就不錯了。給他發的新勞保鞋,他說什麼也不要,自己打草鞋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