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節手抄報資料:歷代詩人吟植樹

2500多年前的《詩經》中就記載有我國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人們植樹的情況;如《定之方中》就寫有“樹之榛粟,椅桐梓漆。”說的是衛文公徒居楚丘,始建城市,打造宮室,就種有榛、粟、椅、桐、梓、漆。那時人們植樹既是美化環境,更是使用方便。當時在黃河流域規模較大的果園裡有種桃、李、棗等果樹的,也有植桑樹的。先人把桑與梓栽在牆旁宅邊,以供養蠶,維持生活;並作為遺產留給子孫,促進了當時桑業的發展。《魏風·十畝之間》記道:“十畝之間兮,桑者閒兮兮,行與子還兮……”因此,後人對這些樹看得很重要,至今人們還常用桑梓來比喻自己的故鄉。後魏《齊民要術》記載三國時一個叫李衡的人,在五陵郡龍陽蓋了所住房,種千棵柑橘,臨終前告訴兒子:“我家鄉的住宅有千頭‘木奴’,不向你要吃、要穿,每年只納一匹絹的稅,而它們生產的東西就夠你用的了。”他兒子後來每年果然收益不少。

古人勤於植樹,樹木造福於古人。因而激發了歷代文人墨客的詩意,他們常對喜愛的樹題詩吟詠。如東晉陶淵明不久喜菊蘭,還愛植柳。他歸隱後就專門在房前種了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他愛柳、植柳的傳世詩有“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縈縈窗下蘭,密密堂前柳。”等。

唐代詩人杜甫、白居易、柳宗元都喜歡植樹。杜甫雖嗜酒,但更愛桃、竹,他住處附近的景色是“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平生憩息地,必種數桿竹。”據史料,他因戰亂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時,向駐地熟人要桃樹苗,“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為送浣花村。”就是生動寫照。素有“柳痴”稱呼的柳宗元,他被貶柳州刺史後,在柳江沿岸種了很多柳樹,故有“柳州柳刺史,種樹柳江邊”的說法。他不僅植柳,還帶頭“手種黃柑二百株”,歷行“列樹表道”“庇蔭行旅”的環保美化策略和綠化方針。他的《種柳戲題詩》留有美譽,他的散文《種樹郭橐駝傳》對指導植樹有較高的科學價值,白居易在任忠州刺史時,常把植樹造林當大事與發展遠景來實施,他詩詠道:但願“紅者霞艷艷,白者雪皚皚;游蜂逐不去,好鳥亦來棲。”他常偕部屬與百姓一道揮鋤、培土、修渠、灌溉;為世人留下佳話。

宋代詩人蘇東坡在杭州任職期間,曾主持築起至今聞名的西湖長堤——蘇堤,“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圖畫”,使西湖平添了“東風二月蘇堤路,樹樹桃花間柳花”的美妙景象。他謫居黃州後,在南門外築東坡雪堂,並在它周圍種滿竹、棗、栗以及黃桑、細柳等樹木,並寫有“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麻三百尺”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