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簡介

對聯是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它始於五代,盛於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 歷史。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即把傳說中的降 鬼大神“神茶”和“鬱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於左右門,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持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於桃木板上。據 《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 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 餘慶,嘉節號長春。’”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一副春聯。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 聯已經相當普遍,王安石詩中“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就是當時 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 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們才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出現我們今天所見的春聯。據《簪 雲樓雜話》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後,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門須加春聯一 副,並親自微服出巡,挨門觀賞取樂。爾後,文人學士無不把題聯作對視為雅事。入 清以後,對聯曾鼎盛一時,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還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 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

對聯是由律詩的對偶句發展而來的,它保留著律詩的某些特點。古人把吟詩作對 相提並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者之間的關係。對聯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調,上 聯尾字仄聲,下聯尾字平聲。這些特點,都和律詩有某些相似之處,所以有人把對聯 稱為張貼的詩。但對聯又不同於詩,它只有上聯和下聯,一般說來較詩更為精煉,句 式也較靈活,可長可短,伸縮自如。對聯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 言,也可以是十言、幾十言。在我國古建築中,甚至還有多達數百字的長聯。對聯無 論是詠物言志,還是寫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較高的概括力與駕御文字的本領,才可 能以寥寥數語,做到文情並茂,神形兼備,給人以思想和藝術美的感受。

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我國人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名聯佳對,浩如煙海。 這裡所輯錄的,只是其中極小的一部分,可謂是滄海一粟。希望能有助於讀者欣賞我 國這份獨特的、珍貴的文學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