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四要素

對聯本質特徵要求對仗,表現為:字數相等,詞性相同,結構相似,平仄相對。

1、字數相等。

即上聯和下聯的字數必須相等,才能形成對仗。從一字聯到千字聯莫不如此,最長1612字,最短2字。如果上聯是五個字,下聯是六個字,那就不是對聯了,當然,也有故意用字數不等的聯文來表達某種特殊含意,如“袁世凱千古;中華民眾萬年”, 據說此聯是在袁世凱死時,一位聲望很高的學者寫的,這幅聯上聯比下聯少了一字,乍一看不能成對,作者的意圖是說袁世凱對不起中華民眾。

2、詞性相同。

對聯上、下聯對應位置的詞或詞組的詞性必須相同,才能形成對仗。就是要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介詞對介詞,助詞對助詞等。有天文、地理、數字、顏色、方位等20多種。如題李香君媚香樓“媚骨不生,一掬丹心一掬血;香魂何在,半縈碧水半縈樓。”

3、結構相似。

對聯上、下聯句子的結構必須大體一致。上聯是主謂結構,下聯也應該是主謂結構。上聯是動賓結構,下聯也應該是動賓結構。上聯中語詞是並列或偏正結構,下聯對應位置也必須用並列或偏正結構。如“日月”對“河山”即為並列結構相對,“明月”對“高山”即為偏正結構相對,如果用“日月”對“高山”那就錯了。同理,“明月”對“高山”那就對了。

4、平仄聲相對。

現代漢語的四聲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其中前兩個是平聲,後兩個是仄聲。

而古漢浯的四聲是平、上(讀傘)、去、入。其中只有一個平聲,而有三個仄聲(上、去、入),平聲就是平調(不高不低,不升不降),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在《康熙字典》中有明朝真空和尚關於古四聲有一首歌訣“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它說出了古四聲的大概特徵。

舉幾個例子說明:

“東、懂、凍、獨”,“平、品、聘、劈”,“朱、主、柱、足”,“夫、斧、父、福”。

入聲在現代漢語中已消失了,中原音韻把它“入派三聲”,即融入平、上、去三聲中去了,大部分在陽平聲中(竹、木、服、福、俗、拔、插、奪……)。但入聲字是古漢語的一個重要特徵,它聲調極短,一出口就收回,它和平、上、去三聲合在一起,在格律詩詞中起到了抑揚頓挫的音樂美效果。

如果上聯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聯就一定要“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聯格律)。且上聯最後一字須用仄聲,下聯最後一字須用平聲。

對聯其實是一個城市的名片,體現一個城市的文化品位,但經常會看到一些公共場所書寫的對聯不對仗。如:“細柳夾岸生;桃花渡口紅。”(南京桃葉渡)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