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你一定要知道的歷史故事_你應該知道的50個歷史故事

41、兄弟的血腥之爭——玄武門之變:公元620xx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在長安宮城的北門玄武門發動了一次政變,殺死哥哥太子建成、弟弟齊王元吉,迫使唐高祖李淵交出政權,歷史上把這次政變叫做“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是李淵的第二個兒子,依照封建社會的繼承辦法,皇位應由長子李建成來繼承,但是,從太原起兵一直到統一全國,李世民的成功最大。武德九年六月四日這一天,李世民率長孫無忌等人,伏兵於玄武門,發動襲擊。他親手射殺李建成,逼迫高祖下“諸軍並受秦王處分”的命令,一場政變就迅速地結束了。6天以後,高祖只好立李世民為太子。八月,高祖被迫讓位,自稱太上皇,李世民當上了皇帝,是為唐太宗。第二年,改元貞觀。

42、絕代盛世——貞觀之治:從貞觀元年(620xx年)到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是唐太宗統治的貞觀時期。他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進行了整頓和改革,奠定了立國規模。這個時期的封建政治比較清明,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比較快,社會秩序也比較安定。所以歷史上把這一時期譽為“貞觀之治”。唐太宗能夠廣泛聽取官僚地主的意見,並能注意判斷是非,擇善而從。在封建帝王中,他是最善於納諫的一個。魏徵敢於直諫,時常用隋末農民起義的教訓提醒太宗,經常圍繞怎樣鞏固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太宗籌謀劃策。魏徵病死,唐太宗大哭,他說:“人用銅做鏡,可以見興亡,用人做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死去,我喪失一面鏡子了!”直諫不易,納諫更難。唐太宗能納諫,所以魏徵等人才敢直諫。

43、按男丁繳“上交”的賦稅——租庸調製:公元620xx年,即李淵稱帝的第二年,唐朝制訂了租庸調製。5年以後,與均田制同時頒布執行,這種剝削制度,是以男丁授田百畝為前提,所以它的基礎是均田制,史書上說,唐朝的賦役辦法是“有田則有租,有家則有調,有家身則有庸”。故簡稱租庸調製。

44、公主外嫁和親——文成公主入藏:西藏拉薩市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內,至今還供奉著吐蕃贊普松贊乾布和唐朝文成公主的塑像,1320xx年來,西藏廣泛流傳著許多有關文成公主的優美傳說。7世紀前期,吐蕃傑出的首領松贊乾布做了贊普,統一了青藏高原的許多部落,建立了強大的奴隸制政權,定都邏些。640年,松贊乾布命大相祿東贊,帶著黃金5000兩和珍寶數百件來求婚。唐太宗終於答應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他。641年,唐太宗江夏王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入吐蕃,松贊乾布親自帶領大隊人馬到柏海迎接。他們在吐蕃的都城邏些舉行了盛大的婚禮。文成公主入吐蕃以後,唐和吐蕃的關係日益密切。高宗時候,松贊乾布接受唐朝給他的西海郡王的封號。唐中宗時,又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唐蕃關係更加密切。

45、要奪唐朝天下的大災難——安史之亂:安祿山的父親是西城人,母親是突厥族人,他曾幾次入長安朝見玄宗,並被楊貴妃收為養子。安祿山看到唐朝中央政治腐敗,內地兵力空虛,玄宗整日在宮中飲酒作樂,認為有機可乘,陰謀叛亂,奪取唐朝的天下。755年冬,安祿山帶領軍隊15萬人,以討伐楊國忠為名,從范陽起兵,不過三個月的時間,安祿山占領了洛陽,自稱大燕皇帝。757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被他的大獨生子安慶緒殺死,安祿山的大將史思明,也暫投降了唐朝,然而安史集團內部仍舊不斷爭權奪利。史思明後來殺死了安慶緒,自立為帝,不久史思明又被兒子史朝義殺死,這次戰爭前後延續8年,歷史上叫作“安史之亂”,它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46、封建割據勢力的興起——藩鎮割據:唐睿宗景雲二年(720xx年),唐朝廷為了加強對邊地的統治,防範吐蕃、回紇的進擾,開始派節度使領兵屯邊。這些節度使及其軍隊,當時又稱“方鎮”或“藩鎮”。藩鎮割據是從安史的降將開始的。763年,史朝義的叛軍從鄴城敗退。唐朝廷接受了一批安史部將投降,並同意他們就地擔任節度使;各藩鎮在經濟上都自搞一套,各藩鎮還竭力擴充軍隊,選練精兵。各藩鎮依恃強大的兵力財力,威脅朝廷,甚而起兵反叛,實際上都是土皇帝。

47、中印人民友好交流的象徵——唐僧取經:明朝吳承恩的著名小說《西遊記》,描寫孫悟空大鬧天宮和唐僧取經的故事,為人們所喜愛,其實,《西遊記》是一部小說,只有那個名叫玄奘的和尚,歷史上實有其人,其他人物和全部情節都是作者的虛構,同歷史不相干。玄奘13歲出家為僧,他感到當時的漢文佛經譯得不完全、不確切,想親自到天竺去學佛經。於620xx年夏末,到達天竺北部。他首先從這裡沿著一條由西向東的路線,遊歷了一些佛教勝跡。645年,玄奘帶著650多部佛教書籍,經由西域,回到了闊別20xx年的都城長安。唐太宗在洛陽行宮召見了他,極有興趣地聽他介紹了西域及天竺見聞。玄奘還回憶旅途見聞,寫了一本《大唐西域記》,這部書記載了玄奘親歷的110國和傳聞的28國的情況,所涉及地域包括今我國新疆,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家和地區。現在,《大唐西域記》已經譯成幾國文字,成為一部世界名著。

48、使大規模出版成為現實——雕版印刷術的發明:紙發明以後,文字還要用手來抄寫,東漢的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寫了《西京賦》,大家認為好,互相傳抄,一時洛陽的紙都貴了。“洛陽紙貴”成了我國歷史上的一個有名的典故,手抄書籍,輾轉傳抄,時間長了,錯誤越來越多。後來,我國勞動人民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史書上記載最早的雕版書,是唐太宗時刻印的長孫皇后寫的《女則》。

49、突破靡華文學改革——古文運動:唐中葉,著名的文學家韓愈、柳宗元等人,大力倡導古文,形成社會性的古文運動,這才逐漸取代了駢文的地位。在古文運動中貢獻最大的是韓愈和柳宗元。韓愈字退之,河南南陽人,祖籍昌黎,人們也稱他韓昌黎。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人稱他柳河東,唐順宗時候,他參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是主要成員之一。後來改革失敗,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柳州刺史,死於柳州,所以後人又稱他柳柳州。在永州和柳州期間,他深入社會,了解人民的疾苦,接近了少數民族,這對他的文學成就有很大影響。古文成了他表達自己的進步思想,反對當時腐朽勢力的有力武器,他的著作留下來的有《河東先生集》四十五卷。

50、黃袍加身的政變——陳橋兵變:趙匡胤為了奪取後周7歲皇帝的政權,布置了一幕“陳橋兵變”。960年的正月,正當後周君臣歡慶新春佳節的熱鬧時刻,突然接到北方邊境的緊急戰報,說北漢和契丹貴族聯合入寇,後周的執政大臣不辨真假,倉促決定派趙匡胤出兵抵禦。趙匡胤率領大軍北上,到了陳橋驛。趙匡義、趙普等人及隨征將領,就把早已準備好的皇帝穿的皇袍披在趙匡胤身上。於是就立即回軍,輕而易舉地奪取了後周的政權。由於趙匡胤原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因此他把國號改為“宋”,都城仍在汴京,這就是北宋王朝。趙匡胤還沒有完成南北統一的事業,於976年病死,宋太祖死後,他的弟弟趙匡義繼續統一事業。一直到979年,從而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10個你一定要知道的歷史故事:第一部真人與神話的故事

《穆天子傳》:《穆天子傳》起初叫《周王遊行記》,後來也叫《穆王傳》或《周穆王傳》,流傳至今的共6卷,書中記載:周穆王十三年(約公元前989年),周伯父為嚮導,乘著造父駕的八駿大車,親自率領一支由智勇之士做隨員組成的大隊人馬,帶著大批中原地區的精美絲織物和其他手工藝品,從王都宗周出發,最後來到西王母之邦,拜會了西王母。這部書抵是春秋戰國間人,根據當時已經流傳的周穆王西征犬戎的故事,和有關西王母的神話傳說,以及當時人們的地理知識而精心編寫成的,整個故事生動感人,既有真人真事,又摻雜著神話幻想,充分體現了古代史實與神話交織在一起的傳說故事的特點。它既是一部文學作品,又是一部東西各族的友誼史。

10個你一定要知道的歷史故事:集體耕作之始

井田制:井田,就是像井字形的方塊田,井田制是指我國古代的一種土地占有制,原始社會晚期,這就需要把大面積的土地劃成一個個的等分。當時,大致一人能耕種100畝,就是一個方塊,也叫做“一田”。田與田之間開溝修路,既是水利,又便於行走,也是田界。這些方塊的界劃,遠遠看去,取其中一部分,正像漢字的“井”字形狀,所以就叫做“井田”。後來由於生產力不斷發展,出現了鐵制農具和牛耕,井田制開始消融,公元前4世紀中葉,商鞅變法,明令廢除井田制,從此,井田和井田制就在中國歷史上逐漸消失了。

10個你一定要知道的歷史故事:千金一笑

烽火戲諸候:周幽王是歷史上有名的昏亂國王。他為了表示對妃子褒姒的寵愛,將太子費掉,立褒姒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並立褒姒為後。為了博得褒姒的歡心,就下令將所有的烽火台同時舉火,於是,諸候、將領們都紛紛率領軍隊急忙跑來,到了都城一看,既不見有敵人侵犯,也不見打仗,但是一個個都跑得滿頭大汗,氣喘咻咻,褒姒看見後果然大笑起來。申後是周王朝一個諸候國申候的女兒,女兒被廢了皇后以後,他便聯合了犬戎的軍隊進攻國都豐鎬,快攻到國都時,烽火台上再次舉起的烽火已經被當作兒戲無人問津,周幽王被殺,西周王朝被滅亡,後來申後將廢掉的太子立為國王,遷都洛邑,史書上將東遷國都以前叫西周,東遷以後的王朝叫東周。西周王朝從周武王伐紂滅商到周幽王被殺滅亡,一共延續了11代,12王,約257年。

10個你一定要知道的歷史故事:和平翰鏇之始祖

向戊弭兵:弭兵就是停止戰爭。春秋後期,宋國有一個左師官叫向戎的,在他的倡議和張羅下,14個諸候國代表在末國舉行了一次盟會,議定彼此間不再交戰,歷史上稱之為:“向戎弭兵”。此後在與會國之間,畢竟有十幾年沒有交戰。

10個你一定要知道的歷史故事:發憤圖強

臥薪嘗膽:公元前520xx年,吳王派兵攻打越國,越王勾踐巧用妙計智取勝利,吳王受了傷不久死在半路上,臨死前,囑咐他的兒子夫差要替他報仇,過了3年,勾踐探聽吳王夫差準備進攻越國,就想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但被打得大敗,只好向吳王求和,接受了吳王提出的屈辱的求和條件,伺候吳王,從事勞役,3年後,被釋放回國,勾踐回國後,立志發忿圖強,艱苦奮鬥,唯恐自己貪圖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報仇雪恥的志氣,於是給自己安排了一個艱苦的生活環境,撤掉舒適的床鋪,晚上就躺在稻草堆上,枕戈而臥,他還在室內掛上一隻苦膽,每天出入坐臥都要看著它,吃飯的時候也先嘗嘗它,公元前473年,勾踐又一次親自帶兵進攻吳國,越滅吳,終於報仇雪恨了。

10個你一定要知道的歷史故事:攻城掠地的大比拼

戰國七雄爭霸:春秋時期開始在歷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是齊、楚、燕、趙、魏、秦七個大國。七個諸候國的地理位置和疆域是不斷變化的,秦在函谷關以西,其他六國在函谷關以東,稱為山東六國。戰國初年,秦國還是個比較落後的國家,到了秦孝公時重用法家商鞅實行變法,一躍而成為強國,公元前359年和350年,商鞅先後兩次進行變法,大力推行獎勵耕戰的政策,使民風質樸的秦國很快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趕上和超過了山東六國,為秦統一六國打下了牢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