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後得主李煜的悲慘故事

痴心獨系“姐妹花”

自古詩人多情痴,即便是身為帝王的李煜也是如此。儘管他身邊有佳麗三千,可真正鍾愛的卻是周家的一對姐妹花。

李煜十八歲的時候娶了開國功臣周宗的大女兒娥皇。娥皇比李煜年長一歲,不僅有著沉魚落雁之貌,而且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不精通,可謂是名震一時的才女。娥皇的出現,讓李煜灰色的生活多了一抹亮色。他們結婚後琴瑟相合,情深意篤。娥皇像姐姐一般溫婉體貼,用一個成熟女性的包容和溫存撫慰著李煜孤寂的心靈。而更重要的是娥皇出眾的才華讓她可以站在和李煜平等的精神層面上進行交流。

據《宋史·藝文志》記載,娥皇生前也曾著書立說,只不過現已亡佚,只留下一些篇目的名稱和卷數。她常常和李煜一起詩詞唱和,互訴衷腸。

天資聰穎的她對音樂尤其熱愛,鑽研頗深,竟然破譯了《霓裳羽衣曲》的古樂譜,讓這一傳說中的神曲重現江湖。這樣的奇女子自然深深地讓李煜著迷。可惜天妒紅顏,娥皇年僅二十八歲就香消玉殞了,只留下一個叫李鍾寓的兒子。

痛失愛妻和紅粉知己無疑給了李煜沉重的打擊。在娥皇彌留之際,李煜朝夕相伴榻前,食藥都要親自嘗過,比侍奉父母還要殷勤。為了挽留妻子,他還寫下《後庭花破子》一詞:“玉樹後庭前,瑤草妝鏡邊。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圓。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長少年。”

借庭前玉樹和鏡邊瑤草來比喻他們的美滿婚姻,鼓勵妻子努力活下去,和自己白頭偕老。可惜“天教長少年”只是一相情願的美好幻想,最終阻擋不了死亡的腳步。

在娥皇離世之後,一個少女的身影走進了李煜的視野。她就是娥皇的親妹妹,即後來的小周后。小周后比姐姐小十四歲,一樣的清麗動人,一樣的才華橫溢,只不過多了一分少女的天真爛漫。據史書記載,小周后自幼常隨母親入宮會親,因為才貌出眾,所以深得李煜母親聖尊太后的喜愛。而在姐姐病危之際,妹妹常來宮中探視,便與姐夫暗生情愫,最終取代了姐姐的地位,成為李煜的第二任皇后。在後來的流亡生涯中,小周后一直陪伴李煜左右,用一個女子的柔情給了他最後的慰藉。在李煜死後不久,小周后也隨著去了。

詞窮而後工

雖說李煜不懂得如何治理國家,無力阻止南唐滅亡的趨勢。但在詞學創作上,他卻稱得上一位君臨天下的千古詞帝。

詞是從唐末才開始流行的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到了宋代才真正發展到與詩媲美爭輝的境界。在李煜之前,占據詞壇主流的當屬花間詞派。所謂花間詞,是以五代十國時期編纂的一部詞集《花間集》得名的。花間詞的內容不外乎離愁別緒、閨情綺怨,題材比較狹窄,而且詞風浮艷,有些格調甚至低俗淫靡。所以詞最開始是不受士大夫喜愛的,主要供伶人戲子歌唱,給大家酒後茶餘提供消遣。

到了李煜手中,詞的境界才真正變得開闊起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給過李煜詞一個公允的評價:“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其實,李煜的詞初期也不乏吟風弄月、無病呻吟之作。比如這首《臨江仙》:

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金粉雙飛。子規啼月小樓西,玉鉤羅幕,惆悵暮煙垂。

門巷寂寥人去後,望殘菸草低迷。爐香閒裊鳳凰兒,空持羅帶,回首恨依依。

這是一首典型的閨怨詩,意象的選擇和用詞都和晚唐的花間詞很像。

可是開寶八年(975),曹彬的軍隊攻克了金陵,後主李煜不得不肉袒出降。這對於一個君王來說是莫大的侮辱。可想而知,李煜的後半生是在怎樣的仇恨和無奈中度過。這種亡國之恨無法排解,積澱胸中,便釀成了一曲曲動人心魄的千古絕唱:

《破陣子》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上闋一開頭追溯南唐從建國到亡國四十多年的歷史,盡顯滄桑之感。“三千里地山河”歷數南唐廣袤的國土,越發反襯出亡國的淒涼。短短兩句,總領全文,對仗工整,氣勢磅礴。緊接著細數國滅慘景,道盡無盡蒼涼。這樣的詞在李煜之前是從未出現過的,只有經歷過如此歷史劇變的人才能道出其中不為人知的滋味。正所謂“詞窮而後工”,“國家不幸詩家幸”,政治上的失意恰恰成全了李煜文學上的巨大成就。

千古絕唱招來殺身之禍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虞美人》是李煜最為人稱道的一首詞了,堪稱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但也正是因為這首詞,李煜才被宋太宗趙匡義賜酒毒死。

開寶八年(975)南唐滅亡後,李煜就被俘回了北宋都城汴京,封為違命侯,過著苟延殘喘的生活。太平興國三年(978)七夕,李煜和妃子聚會慶祝自己四十二歲生日。回想起以前身為帝王時的幸福光景,不由一時情動於中,寫下了這首《虞美人》。詩中對故國的哀思讓宋太宗大為惱怒,懷疑李煜還有復國念頭,便派人賜毒酒給李煜。可憐這位千古詞帝便一命嗚呼了。

李煜在位期間,既沒有軍功,也沒有政績。但是他在文學藝術上的傑出造詣足以讓後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