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

歷史就像一面鏡子,我們可以從中得到經驗與教訓,國家的發展離不開歷史,因此,學習歷史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歷史故事_古代歷史故事,希望對您有幫助!

歷史故事_古代歷史故事篇一:衛青和霍去病

衛青出身低微,他的父親是平陽侯曹壽家裡當差的。衛青長大以後,在平陽侯家當了一名騎奴。後來,因為衛青的姐姐衛子夫進宮,受到漢武帝的寵幸,衛青的地位才漸漸顯貴起來。

就在李廣在戰鬥中被匈奴兵俘虜後又逃回的那年,漢軍四路人馬,三路都失敗了,只有衛青打了個勝仗,被封為關內侯;以後,又接二連三地打敗匈奴兵,立了戰功。

公元前120xx年,衛青率領騎兵三萬,追到長城外。匈奴右賢王以為漢軍還離開很遠,一點也沒防備,在兵營里喝酒作樂,喝得酩酊大醉。

衛青在夜色的掩護下,急行軍六七百里,包圍了右賢王。漢兵從四面八方衝進匈奴營地,打得匈奴部隊四面逃竄,亂成一團。右賢王的酒剛剛驚醒,要抵抗已來不及了,只好帶著他的幾百個親信脫身逃走。

這一仗,衛青的人馬一共俘獲了一萬五千多個俘虜,其中匈奴的小王十多人。

匈奴的左右賢王,只比單于低一級。這次戰爭,右賢王全軍覆沒,對匈奴單于是一個很大打擊。

漢武帝得到捷報,立刻派使者拿著大將軍印,送到軍營,宣布衛青為大將軍,連他的三個還沒有成年的兒子也封為侯。

衛青推辭說:“我幾次打勝仗,都是部下將士的功勞。我那三個孩子還都是娃娃,什麼事都沒幹過。要是皇上封他們為侯,怎么能夠勉勵戰士立功呢!”

漢武帝經他一提醒,就封了衛青部下的七名將軍為侯。

第二年,匈奴又來進攻。漢武帝又派衛青率領六個將軍和大隊人馬去對付匈奴。

衛青有一個外甥,叫霍去病,那時候才十八歲,非常勇敢,又會騎馬射箭,這次也跟著衛青一道去打匈奴。

匈奴聽到漢軍大批人馬來進攻,立即往後逃走。衛青派四路人馬分頭去追趕匈奴部隊,一定要把匈奴主力打敗。衛青自己坐鎮大營,等候訊息。

到了晚上,四路兵馬都回來了,沒有找到匈奴主力,有的殺了幾百個兵士,有的連一個敵人也沒有找到,空著手回來了。

霍去病還是第一次出來打仗的小伙子,才做了個校尉。他帶領了八百名壯士,組成一個小隊,去找匈奴部隊。他們向北跑了一陣,一路上沒瞧見匈奴兵士,一直趕了幾百里路,才遠遠望見匈奴兵的營帳。

他們偷偷地繞道抄過去,瞅準一個最大的帳篷,猛然沖了進去。霍去病眼明手快,一刀殺了一個匈奴貴族。他手下的壯士又活捉了一個。

匈奴兵沒有了頭兒,四處奔逃,八百個壯士追上去又殺了兩千多匈奴兵,才趕回大營。

衛青在大營正等得著急,只見霍去病提了一個人頭回來,後面的兵士還押了兩個俘虜。經過審問,才知道這兩個俘虜,一個是單于的叔叔,一個是單于的相國,那個被霍去病殺了的還是單于爺爺一輩的王。

十八歲的霍去病第一次參加作戰,就逮住了匈奴的兩個將官,這功勞可真不小。戰鬥結束,被封為冠軍侯。

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又封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領一萬騎兵,從隴西出發,進攻匈奴。霍去病的兵馬跟匈奴接連打了六天,匈奴兵抵擋不住,向後敗退。霍去病和他的騎兵越過了燕支山(在今甘肅永昌縣西),追擊了一千多里地。那邊還有不少是匈奴的屬國,像渾邪(在今甘肅省境)、休屠(在今甘肅武威縣北,屠音tú)。漢兵到了那裡,俘虜了渾邪王的王子和相國,把休屠王祭天的金人(一種銅像)也拿來了。

漢武帝為了慰勞霍去病,要替他蓋一座住宅。霍去病推辭了。他說:“匈奴還沒消滅,哪兒顧得上安家呢!”(文言是“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為了根除匈奴的侵犯,到了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經過充分準備之後,再次派衛青、霍去病各帶五萬精兵,分兩路合擊匈奴。

衛青從定襄郡出塞,穿過大沙漠,行軍一千多里,匈奴的伊穉邪(穉音zhì)單于親自率領精兵嚴陣對抗。雙方展開了一場大會戰。激戰到夜幕降臨的時候,沙漠上突然颳起一陣狂風,夾著砂礫,吹得天昏地黑。衛青頂著狂風,冒著撲面的砂礫,命令騎兵分左右兩翼夾攻。伊穉邪單于招架不了,帶了幾百騎兵向北突圍逃去。衛青一直追到寘顏山(古山名,今蒙古高原杭愛山南面的一支、寘音tián)下的趙信城,匈奴兵已經逃空,城裡貯存了不少糧草。衛青讓兵士們飽餐了一頓,把多餘的積糧燒了,才勝利回師。

另一路,霍去病也橫越大沙漠,前進兩千多里,大破匈奴左賢王的兵馬,一直追到狼居胥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五原西北黃河北岸;一說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下,在那裡立了一塊石碑留作紀念。

這是漢朝規模最大、進軍最遠的一次追擊。打那以後,匈奴撤退到大沙漠以北,沙漠南面就沒有匈奴的王庭了。

歷史故事_古代歷史故事篇二:綠林赤眉起義

王莽的殘酷壓榨,加上一連串的天災,逼得農民走投無路,紛紛起義。東方和南方都有大批的農民起來反抗官兵。

公元20xx年,南方荊州鬧饑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澤地區挖野荸薺充飢。人多野荸薺少,引起了爭奪。新市(今湖北京山東北)有兩個有名望的人,一個叫王匡,一個叫王鳳,出來給農民調解,受到農民的擁護。大家就公推他們當首領。

王匡、王鳳就把這批饑民組織起來起義,一下子就聚集了好幾百人,還有一些逃亡的犯人也來投奔他們。

王匡他們占領了綠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作為根據地,攻占附近的鄉村。不到幾個月工夫,這支起義軍發展到七八千人。

王莽派了兩萬官兵去圍剿綠林軍,被綠林軍打得大敗而逃。綠林軍趁勢攻下了幾座縣城,打開監獄,放出囚犯;把官家糧倉里的糧食,一部分分給當地窮人,大部分搬到綠林山。投奔綠林山的窮人越來越多,起義軍增加到五萬多。

第二年,綠林山上不幸發生了疫病,五萬人差不多死了一半。還有一半只好離開綠林山,後來分作三路人馬——新市兵、平林(在今湖北隨縣東北)兵和下江(長江在湖北西部以下叫下江)兵。這三路人馬各自占領一塊地盤,隊伍又強大起來了。

當南方的綠林軍在荊州一帶打擊官兵的時候,東方的起義軍也壯大起來。琅琊海曲(今山東日照縣)有個姓呂的老大娘,兒子是縣裡的一個公差,因為沒肯依縣官的命令毒打沒錢付稅的窮人,被縣官殺害了。這一來激起了公憤。有上百個窮苦農民起來替呂母的兒子報仇,殺了縣官,跟著呂母逃到黃海,一有機會就上岸打官兵。

這時候,另一個起義領袖樊崇帶領幾百個人占領了泰山。呂母死了後,她手下的人投奔樊崇起義軍。不到一年工夫,就發展到一萬多人,在青州和徐州之間來往打擊官府、地主。

樊崇的起義軍很講紀律,規定誰殺死老百姓就要被處死,誰傷害老百姓就要受罰。所以,百姓能擁護他們。

公元20xx年,王莽派太師王匡(和綠林軍中的王匡是兩個人)和將軍廉丹率領十萬大軍去鎮壓樊崇起義軍。樊崇作好準備,跟官兵大戰。為了避免起義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雜,樊崇叫他的部下都在自己的眉毛上塗上紅顏色,作為識別的記號。這樣,樊崇的起義軍得了一個別名,叫“赤眉軍”。

王莽的軍隊和赤眉軍打了一仗。結果,官兵打了敗仗,逃散了一大半。太師王匡的大腿被樊崇扎了一槍,逃了回去;將軍廉丹在亂軍之中被殺了。赤眉軍越打越強,發展到了十多萬人。

綠林、赤眉兩支起義大軍分別在南方和東方打敗王莽軍的訊息一傳開,別地方的農民也都活躍起來。黃河兩岸的大平原上大大小小起義軍有幾十路。有一批沒落的貴族和地主、豪強也趁機起兵,反對王莽。

南陽郡舂陵(今湖南寧遠北)鄉的豪強劉縯(音yǐn)、劉秀兄弟兩人,因為王莽廢除漢朝宗室的封號,不許劉姓人做官,心裡怨恨,發動族人和賓客七八千人在舂陵鄉起兵。他們和綠林軍三路人馬聯合起來,接連打敗了幾名王莽的大將,聲勢就強大起來了。

綠林軍的幾支隊伍沒有統一的指揮。將士們認為人馬多了,必須有個首領,才能統一號令。一些貴族地主出身的將軍,利用當時有些人的正統觀念,認為一定要找一個姓劉的人當首領,才能符合人心。

綠林軍里姓劉的人很多,該推誰做首領呢?舂陵兵想推劉縯,可是新市和平林兵的將領怕劉縯勢力太大,一定要立一個破落的貴族劉玄做皇帝。劉縯又提出等消滅了王莽、收服赤眉軍以後,再立皇帝,也遭到反對。劉縯覺得自己力量不夠,也只好同意了。

公元20xx年,綠林軍各路將士就正式立劉玄做皇帝,恢復漢朝國號,年號“更始”,所以劉玄又稱更始帝。更始帝拜王匡、王鳳為上公,劉縯為大司徒,劉秀為太常偏將軍,其他將領也各有各的封號。

打那時候起,綠林軍又稱為漢軍。

歷史故事_古代歷史故事篇三:蕭曹兩相國

漢惠帝即位第二年,年老的相國蕭何病重。漢惠帝親自去探望他,還問他將來誰來接替他合適。

蕭何不願意表示意見,只說:“誰還能像陛下那樣了解臣下呢?”

漢惠帝問他:“你看曹參怎么樣?”

蕭何和曹參早年都是沛縣的官吏,跟隨漢高祖一起起兵。兩個人本來關係很好,後來曹參立了不少戰功,可是他的地位比不上蕭何。兩個人就不那么和好。但是蕭何知道曹參是個治國的人才,所以漢惠帝一提到他,他也表示贊成,說:

“陛下的主意錯不了。有曹參接替,我死了也安心了。”

曹參本來是個將軍,漢高祖封他長子劉肥做齊王的時候,叫曹參做齊相。那時候,天下剛安定下來,曹參到了齊國,召集齊地的父老和儒生一百多人,問他們應該怎樣治理百姓。這些人說了一些意見,但是各有各的說法,不知聽哪個才好。

後來,曹參打聽到當地有一個挺有名望的隱士,叫蓋公。曹參把他請了來,向他請教。這個蓋公是相信黃老學說的(黃老就是指黃帝老子),主張治理天下的人應該清靜無為,讓老百姓過安定的生活

曹參依了蓋公的話,儘可能不多去打擾百姓。他做了九年齊相,齊國所屬的七十多座城都比較安定。

蕭何一死,漢惠帝馬上命令曹參進長安,接替做相國。曹參還是用蓋公清靜無為的辦法,一切按照蕭何已經規定的章程辦事,什麼也不變動。

有些大臣看曹參這種無所作為的樣子,有點著急,也有的去找他,想幫他出點主意。但是他們一到曹參家裡,曹參就請他們一起喝酒。要是有人在他跟前提起朝廷大事,他總是把話岔開,弄得別人沒法開口。最後客人喝得醉醺醺地回去,什麼也沒有說。

漢惠帝看到曹相國這副樣子,認為他是倚老賣老,瞧不起他,心裡挺不踏實。

曹參的兒子曹窋(音zhú),在皇宮裡侍候惠帝。惠帝囑咐他說:“你回家的時候,找個機會問問你父親:高祖歸了天,皇上那么年輕,國家大事全靠相國來主持。可您天天喝酒,不管事,這么下去,怎么能夠治理好天下呢?看你父親怎么說。”

曹窋趁假期回家去的時候,就照惠帝的話一五一十跟曹參說了。

曹參一聽,就上火了,他罵著說:“你這種毛孩子懂得個什麼,國家大事也輪到你來嚕囌。”說著,竟叫僕人拿板子來,把曹窋打了一頓。

曹窋莫名其妙地受了責打,非屈,回宮的時候當然向漢惠帝訴說了。漢惠帝也感到很不高興。

第二天,曹參上朝的時候,惠帝就對他說:“曹窋跟你說的話,是我叫他說的,你打他乾什麼?”

曹參向惠帝請了罪,接著說:“請問陛下,您跟高祖比,哪一個更英明?”

漢惠帝說:“那還用說,我怎么能比得上高皇帝。”

曹參說:“我跟蕭相國比較,哪一個能幹?”

漢惠帝不禁微微一笑,說:“好像不如蕭相國。”

曹參說:“陛下說的話都對。陛下不如高皇帝,我又不如蕭相國。高皇帝和蕭相國平定了天下,又給我們制訂了一套規章。我們只要按照他們的規定照著辦,不要失職就是了。”

漢惠帝這才有點明白過來。

曹參用他的黃老學說,做了三年相國。由於那時候正在長期戰爭的動亂之後,百姓需要安定,他那套辦法沒有給百姓增加更多的負擔。因此,當時有人編了歌謠稱讚蕭何和曹參。歷史上把這件事稱為“蕭規曹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