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歷史成語故事

歷史故事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它符合七八年級學生學習的心理特徵,將歷史故事引入國中歷史課堂,不僅必要,而且非常具有實用性。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歷史成語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關於歷史成語故事篇一:安步當車

戰國時期,齊國有位隱士名叫顏斶(chù)。齊宣王聽說他很有名,就召見了他。

顏斶進宮後,齊宣王傲慢地說:“顏斶,你過來!”顏斶不卑不亢地對齊宣王說:“大王,你過來!”齊宣王很不高興,旁邊的大臣也都責怪顏斶。顏斶便說:“如果我走到大王面前去,說明我羨慕他的權勢;如果大王走過來,說明他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的權勢,還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的好。”

齊宣王惱怒地問他:“到底是大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顏斶說:“當然是士人尊貴!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下令:誰敢在距離高士柳下惠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柴,格殺勿論!另外還懸賞:誰能砍下齊王的腦袋,就封他為萬戶侯,賞金兩萬兩。由此可見,一個活著的大王的頭,還抵不上一個死去的士人墳墓呢。”

齊宣王覺得自己理虧了,便請求做顏斶的學生,並說:“您和我在一起,食有美味,出必乘車,妻子兒女可以穿上華美的服裝。”顏斶毫不動心,堅決辭謝:“我還是希望讓我回去,每天晚點兒吃飯,也像吃肉那樣香;慢慢地走路,就當是坐車一樣;不犯罪過,就是保持自己的尊貴。清靜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啊!”顏斶說罷,告辭而去。

後來,人們就以“安步當車”表示不乘車而安然步行,又比喻安於現狀,不求顯貴。安,安詳,不慌不忙;步,步行。

關於歷史成語故事篇二: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傳說古時候有八個神仙,他們分別是鐵拐李、張果老、漢鍾離、曹國舅、藍采和、呂洞賓、何仙姑與韓湘子。這八個神仙外貌和脾氣都各有特色,經常在一起聚會論道,展示自己的獨門法術。

有一天,他們一同去參加王母娘娘的蟠桃大會,途中需要渡過東海。茫茫東海,浩瀚無邊,天下的凡人和船隻根本就沒有辦法穿越它。於是呂洞賓就提議:“不如我們八個人每人都將自己隨身所帶的一件寶物投進大海,讓這些寶物載我們過海。”大家一致同意呂洞賓的意見。鐵拐李首先把拐杖投進水裡,自己穩穩地站在上面,屹立在浪花之上。接下來,韓湘子投下花籃,呂洞賓投下簫,藍采和投下大拍板,漢鍾離投下鼓,張果老投下一個紙驢,曹國舅投下玉笏,何仙姑投下竹罩。他們各自站在自己投放的東西上面,依靠自己的神力,乘風破浪,終於順利地到達了東海對岸,如期參加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大會。

後來人們就把這個故事概括成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用來比喻在某一個集體中,每個人都拿出自己的本領去完成共同的任務。

關於歷史成語故事篇三:半途而廢

戰國時期,黃河岸邊有個叫樂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個十分賢惠懂事理的婦女。有一次,樂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塊金子,拿回家交給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勸告他說:“我聽說有道德的人不喝盜泉的水,廉潔的人不接受帶有污辱性的施捨,更何況撿到別人丟失的東西使自己得利而玷污自己的名聲呢?”樂羊子聽了,慚愧萬分,便把撿到的金子放回了原處,並且外出求學訪師,以求能在學問上有所進步。

然而過了一年,樂羊子便回到了家中。妻子問:“你怎么剛剛學了一年就回來了呢?”樂羊子說:“我在外面待時間長了,非常想念你,於是就趕回來看望一下。”妻子聽後,就拿起一把剪刀走到了織布機旁,說:“這些絲綢,是把蠶繭抽成絲,再通過織布機織成,是一根絲一根絲通過長時間的積累而成寸、成尺、成匹的。現在如果把這匹絲綢剪斷,以前的勞動就會白費。你在外求學也要日積月累,要通過不斷鑽研才能提高自己的學問和修養。如果學了一半就回來,這不是與剪斷織布機上的絲線一樣會前功盡棄嗎?”

樂羊子聽了妻子的這番話,非常感動,隨即又外出繼續求學。七年之後,樂羊子學成歸來,得到了魏國國君的重用,成就了一番大事業。

後來人們就用“半途而廢”來比喻某些人做事有始無終,不能堅持到底。

關於歷史成語故事篇四:班門弄斧

採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梅之渙寫的《題李白墓》詩。李白是唐代偉大的詩人。關於他的死,有種種神話般的傳說。有的說李白晚年遊覽洞庭、岳陽和金陵(現在的南京)等地,有一天夜晚他的小船停靠在採石江邊(採石,今安徽當塗縣境內,北臨長江),月明如晝,李白在舟中對月暢飲,喝得大醉,見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便落江而死。因此在採石便出現不少以李白的事跡為主題的名勝,不但有李白墓,還有謫仙樓、捉月亭等,引來了很多的文人雅士前來參觀。但是也有一些人在李白墓上胡謅亂題,留的詩十分可笑。梅之渙的這首詩,就是譏諷這類遊人的,他認為在大詩人的墓上亂題歪詩,簡直是“魯班門前弄大斧”——自不量力。

魯班,據說姓公輸,名般,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也稱魯般。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魯班奉為木匠的始祖,因此自然沒人敢在魯班面前賣弄自己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要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被稱為“魯班門前弄大斧”,簡作“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關於歷史成語故事篇五:抱薪救火

戰國時期,許多小國都先後被大國吞併了,最後只剩下秦、楚、齊、趙、韓、魏、燕七個國家。七國之中,秦國的實力最強,它不斷地派兵向鄰國進攻,實行蠶食政策,擴大自己的疆土。

從公元前 276年開始,魏國連續三年都遭到了秦國的攻打,不但損兵折將,而且丟失了很多城池。三年之後,秦軍終於打敗了魏、趙、韓三國的聯軍,殺了十五萬人,並且俘虜了魏國大將芒卵。這時,魏國的另一名大將段乾子向魏王出主意,建議把魏國的南陽城割讓給秦國以換取暫時的和平。謀臣蘇代對魏王說:“想要得到大將印璽的人是段乾子,想要得到魏國土地的是秦國。現在,大王卻讓想得到土地的人掌管印璽,讓想得到印璽的人管理土地。我看,在魏國的土地沒有割讓完之前,他們是不會罷休的。此外,用割地的辦法去討好秦國,就好像是抱著柴草去救火一樣,柴草沒有燃燒完之前,火是不會熄滅的。”

魏王聽了段乾子和蘇代的話,始終拿不定主意,致使魏國的土地不斷地被秦國侵占,國力也不斷地遭到削弱。公元前220xx年,魏國還是被秦國滅掉了。

後來,人們就用“抱薪救火”來比喻一個人處理問題不得當,結果形勢發展和最初的願望相違背,不但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反而增添了許多新的困難。薪,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