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簡介

顧炎武

顧炎武(1613~1682)

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學家。原名絳,字忠清。明亡,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學者尊為亭林先生。

江蘇崑山人。他出身於江東望族,明末,家道中落。社會的危機,家境的窘迫,逐漸孕發為學以救世的思想。十四歲取得諸生資格後,便與同里摯友歸莊共入復社。二人憤世疾俗,有“歸奇顧怪”之稱。自二十七歲起,斷然棄絕科舉帖抬之學,遍覽歷代史乘、郡縣誌書,以及文集、章奏之類,輯錄其中有關農田、水利、礦產、交通等記載,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開始撰述《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志》。明亡,南明弘光政權在南京建立,獲授兵部司務之職。次年清軍南下,他在蘇州從軍抗清,兵敗,避居常熟。繼弘光政權之後建立的隆武政權,復授以兵部職方司主事。此後十餘年間,他頻繁往來於太湖沿岸一帶,與歸莊等人以匡復故明為志。後為豪紳所迫,於順治十四年(1657)棄家北游。康熙七年(1668),在山東濟南為文網羅織,身陷囹圄。出獄以後,更決意不與清廷合作。十七年,清廷議修《明史》,特開博學鴻儒科,拒不就薦。次年,更誓死不入《明史》館。此後,即客居山西、陝西,潛心著述不再入都。康熙二十年在山西曲沃病逝。在北游的二十餘年中,顧炎武遍遊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足跡所至,無三月之淹,並以二馬二騾載書自隨,行了萬里路,亦讀了萬卷書。他的《日知錄》、《音學五書》等近五十種著作均寫成於這一時期。顧炎武學識淵博,在經學、史學、音韻國小、金石考古、方誌輿地以及詩文諸學上,都有較深造詣,建樹了承前啟後之功。明末,宋明理學已入末路。入清,顧炎武承繼明季學者的反理學思潮,不僅對陸王心學作了清算,而且在性與天道、理氣、道器、知行、天理人慾諸多範疇上,都顯示了與程朱理學迥異的為學旨趣。他斷然擯棄“性與天道”的空談,力倡“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的為學之道,一生為學,實事求是,不立門戶,不分畛域,一歸於經世致用。終其一生,皆以“國家治亂之原,生民根本之計”為懷,大聲疾呼“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在宇宙本源上,沿宋代哲學家張載的主張,提出“盈天地之間者氣也”,“非器則道無所寓”的命題。他重申宋人黃震的見解,認為“理具於吾心,而驗於事物”。面臨著以什麼取代心學的抉擇,他選取了經學,提出了“古之所謂理學,經學也”,“今之所謂理學,禪學也”的主張。顧炎武為學以經世致用的鮮明旨趣,樸實歸納的考據方法,創辟路徑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眾多學術領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學風的終結,開啟了一代樸實學風的先路,給予清代學者以極為有益的影響。後世學者或是繼承了他的為學方法,或是發揚了他的治學精神,不僅演成了乾嘉漢學的鼎盛局面,而且取得了清代學術文化多方面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