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惠山風景名勝區對聯

無錫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以河多水多橋多而聞名遐邇。據史載,光緒末年,全市就有大小橋樑150多座。其中有名的石拱橋有64座。民國後,隨著城市的發展,行人增多,馬路拓寬,石拱橋逐漸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平橋。西門橋、蓮蓉橋、跨塘橋等石拱古橋,均已屢次修建,成了具有現代氣息的橋樑。溝通無錫北大門與惠山風景區的吳橋,是1915年由皖籍絲商吳梓敬獨資建造的無錫第一座鋼架橋。此橋因取樣於上海的外白渡橋而別具風格。80多年來幾經翻修,變成鋼筋混凝土橋樑,如今橋寬30米,引道延伸全長達1134米,目前雄踞全市跨河橋樑之冠。惠山位於無錫市西郊,為江南名山之一。古稱華山、歷山、西神山,唐以後始稱惠山,或慧山。惠山是浙江天目山由東向西綿延的支脈。山有九峰,由南向北望,猶如九龍。惠山別稱很多:老子《枕中記》稱西神山;《漢書》載“春申君時盛祀以牛,名歷山”;《隋書》稱九龍山;《太平寰宇記》引《郡國志》稱冠龍山;唐顧歡《吳地記》稱華山;陸羽《惠山寺記》稱鬥龍山、古華山。另據《蠡溪筆記》載:晉代開山禪師、西域僧人慧照,來到此山,他有很高的佛學造詣,又喜歡和文人雅士交往,一時名聲很大,後人以慧照名字命山,稱慧山,慧、惠相通,惠山一名由此而來。
惠山的雛形形成於據今約1.8億年的華夏構造,經過1.5億至7千萬年前的“燕山運動”三次構造的抬升和剝蝕,造就了惠山逶迤磅礴,九峰九塢的優美林壑。在天崩地陷、鬼斧神工的造山運動中,因斷層的積壓切割,擠出了惠山的東峰—錫山,同時,又使組成惠山山體的砂岩具備了使地表水在岩石裂縫中運動、儲存、溢出成為泉水的自然條件。聞名天下的“天下第二泉”就在這裡。惠山山高328米,周圍約20公里,其靈秀的山貌風光及歷史文化積澱在江南平原地區首屈一指。乾隆皇帝在評述江南諸山水時,認為“唯惠山幽雅嫻靜,江南第一山,非惠山莫屬”。惠山九峰中最著名的有三個山峰,即頭茅峰、二茅峰、三茅峰。如欲上山縱覽美景,除已有的幾條山路外,位於錫山南麓的旅遊索道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山下名園、古泉等古蹟眾多,山上則別有洞天。惠山有九峰,每一峰有一塢,峰峰塢塢都有名勝古蹟。白石塢,在第一峰下,有天下第二泉、黃公澗等;桃花塢,在第二峰下,峰名繡嶺,又名照山;擔鉤塢,在第三峰下,舊有時思庵;王家塢,在第四峰下,有巨石、名灰堆石,高丈許;宋塢,在第五峰下,有鏡光石、涼棚石、獅子石、天公足跡石;馬鞍塢,在第六峰下,有三台墩,立如品字;望公塢,在第七峰下,有石門、白雲洞、珠簾泉等。仙人塢,在第八峰下,有回龍澗。火鴉塢,在第九峰下,有白龍潭。
惠山九峰,以頭茅峰、二茅峰、三茅峰最為著名。從頭茅峰至三茅峰一路名勝古蹟甚多。頭茅峰山門南側有一塊大石,刻有醒目的篆書“福”字,為西神山翁所書。西神山即惠山古稱,此刻石有惠山老翁向上山遊覽的人們祝福的意思。頭茅峰下坡,與錫山龍光塔相對,有古石台,長1.70米,寬1米,厚0.70米,上刻圍棋盤和象棋盤,側面刻“棋盤石”3字。在棋盤石旁的碣石上,刻蘇東坡登惠山所題“孫登無語空歸去,半嶺松風萬壑傳”詩句。由此上前,即到半山亭,可眺望錫惠公園、龍光塔、黃公澗等,成為登頭茅峰的第一景。二茅峰,高302米說到婉約派詞人秦觀,不由使人想起名句“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他的墓現靜靜地臥在風景奇絕的惠山南坡上。秦觀,江蘇高郵人(公元1049-11XX年),於北宋元豐二年曾同蘇軾、僧人參廖同游惠山,寫下了“巒澹如洗,傑閣森欲翔。林籟含雨濕,岫日開雲光”讚美惠山之句,道出“岩阿相與鄰”的願望。身後由其任常州知府的兒子主持歸葬於惠山以慰其夙願。從二茅峰去三茅峰途中,有宋塢,俗稱把船灣,據傳八仙在此把船出太湖。此外並有鏡光石獅子石、涼棚石等奇石。臨近三茅峰,有明萬曆四十三年無錫人秦光啟題刻的“三吳第一山”五字,山脊路側石壁上,刻有蘇軾所題的“石路縈迴九龍脊,水光翻動五湖天”詩句。蘇軾曾與北宋熙寧七年春來錫,自帶貢茶小龍團,看望好友,一同品嘗二泉水,再由二泉亭登山頂眺望太湖,寫下“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的詩句。清嘉慶四年,無錫人將蘇軾詩句刻在石上,並刻“東坡題處”四字,紀念這位對二泉、對惠山有深厚感情的大文豪。

大哉王言,山為第一泉第二;
巍然廟貌,宗以教孝祠教忠。
——廖綸題惠山大門

地鄰五里香塍,樓台重新,太好林泉都入畫;
我愛九峰勝境,溪山依舊,無邊風月更怡情。
——陳亮東題惠山大門
“五里香塍”,指惠山五里街,據說每年春暖花開,朝山進香的人很多,從五里街到惠山寺,一路香菸繚繞,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