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鎮海樓對聯

載福安閩,弦歌社火驚天演;

援旗伐鼓,控御風雲鎮海涵。

福州高秋霖撰

【鎮海樓】福州鎮海樓在福州鼓樓區屏山頂上。三山是福州的標誌和代稱。屏山是福州三山之一,因為山峰形狀像一座大屏風,所以稱屏山。越王時在山麓建故都,所以又名越王山。而三山之上,又各有標高之志。屏山有鎮海樓,烏山有烏塔,于山有白塔,形成三山兩塔一座樓。

明初,福州時有海患。為了防禦倭寇的入侵,也為了城市的發展,明洪武四年(1371年)駙馬都尉王恭負責砌築石城,稱為福州府城。府城北面跨屏山,南繞于山、烏山。城牆東、西、南三面依宋代的外城遺址修復。建福州府城時,王恭先在屏山頂修建一座譙樓,作為各城門樓建造的樣本,稱為樣樓。樣樓是重檐歇山頂的雙層城樓,高約20米,是當時福州最高的建築物,成為城正北的標誌。樣樓樓前廣場有七口石缸,排列如北斗七星,稱七星缸。

福州鎮海樓:北倚北峰,南有五虎山為案,東襯鼓山,西托旗山。左前于山相扶,右前烏山呼應。烏龍、白龍雙江如玉帶環腰。當年登樣樓可以望見大海,所以又名鎮海樓。登樓可遠瞰閩江口乃至東海。過去海船夜航進閩江口,都以此樓為航標。清代謝章鋌在《重建鎮海樓記》中說:且夫樓以鎮海名,意在樓,實在海。嗟呼,海風叫嘯,海水飛揚,登斯樓也,其忍負中流砥柱之心哉。重建的鎮海樓已於2011年1月24日正式對外開放。

(附)張善文:《重修鎮海樓記》

鎮海樓,據福州北城屏山之巔,始創於明洪武間,初稱樣樓,蓋環城諸門樓之範式也。後易今名,累代承沿,閱六百餘載矣。古者建樓,必考形勢而寓義理。觀之以勢,州城北高南卑,樓則雄峙北端,憑樓南望,于山、烏山交護左右,白塔、烏塔掩映其上,蔚為春花競艷,秋月留香,南門之秀氣鬱然鍾焉。復引目延眺,閩江清波橫漾,若玉帶蜿蜒,東注向海,時有漁舟唱晚,洋舸遙徠,江海之豪氣廓然蘊焉。察之以理,樓名鎮海,其指蓋亦深矣。閩嶠臨海,夏秋颱風,頻或致患;又江海天隅,疇昔海氛偶作,間擾皇州,民頗虞之。樓之所鎮,其在綏海宇、致和瑞乎?善矣前賢語曰:樓以鎮海名,工在樓意實在海。惟世運迭更,明清以降,樓屢遭毀,幸亦屢獲重修。考清光緒間復建之樓,於民國二十二年罹火毀圮,後改建鄉哲林森紀念堂。公元一九七○年,有司因故拆除。茲逢新紀暉光,省市主政以承風敦俗為務,秉民意,振宏綱,廣延多士,醵集資金,重為建樓。樓式循依舊制,尊崇古道也;樓基拔升十米,庶便瞻矚也。興工於二○○六年十二月,經營彌載,始克告蕆。於乎!後之登樓者,其臨高騁懷,遐覽物華盛景,遙睇天風海濤,將謂吾州之福,宜有繫於斯樓歟?(張善文,長樂人。福建師大博導,中國周易學會副會長)

 【載福】厚德載福。《易·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國語·晉語六》:“吾聞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無德而服者眾,必自傷也。”後謂有德者能多受福為“厚德載福”。

【安閩】撫安八閩

【援旗】①揮動旗幟。②牽引旗山

【伐鼓】①擊鼓。②(樅金)伐鼓。猶言敲鑼打鼓。元  揭傒斯《大信晚泊呈舟中諸公》詩:“連檣大艦集日昏,樅金伐鼓海上聞。”

【弦歌】①依琴瑟而詠歌。《周禮·春官·小師》:“小師掌教鼓鞀、柷、敔、塤、簫、管、弦、歌。” 鄭玄 註:“弦,謂琴瑟也。歌,依詠詩也。”《史記·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 皆弦歌之。” 宋  蘇軾《和王勝雲》之二:“齋釀如澠漲緑波,公詩句句可弦歌。” 元  李治《敬齋古今黈》卷一:“古《詩》三百五篇,皆可聲之琴瑟。詠其辭,而以琴瑟和之,所謂弦歌也。古人讀詩皆然。” 郭沫若《洪波曲》第四章三:“差不多整天都有弦歌之聲在浩蕩地激揚著。我們的門禁並不森嚴,外來民眾是可以隨意出入的。”②指禮樂教化。《論語·陽貨》:“ 子 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子游 對曰:‘昔者 偃 也聞。’諸 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 偃 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史記·儒林列傳》:“及高皇帝 誅 項籍,舉兵圍 魯 ,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絶,豈非聖人之遺化,好禮樂之國哉?” 唐  劉禹錫《國學新修五經壁記》:“俾我學徒,弦歌以時。” 明  李東陽《九橋書屋為京學陳教授作》詩:“猶有弦歌遺業在,誤疑家塾是黌宮。” 清  劉大櫆《問政書院記》:“弦歌以和其心,誦讀以探其義。”③《論語·陽貨》記孔子 學生 子游任武城宰,以弦歌為教民之具。後因以“弦歌”為出任邑令之典。《晉書·隱逸傳·陶潛》:“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 唐  秦韜玉《送友人罷舉除南陵令》詩:“共言愁是酌離杯,況值弦歌枉大才。”

【控御】亦作“ 控馭 ”。馭馬使就範。引申指控制,駕馭。 漢  傅毅《舞賦》:“或有矜容愛儀,洋洋習習,遲速承意,控御緩急,車音若雷,騖驟相及。”《晉書·慕容垂載記》:“ 洛陽四面受敵,北阻大河,至於控馭 燕  趙,非形勝之便。” 唐  秦韜玉《紫騮馬》詩:“若遇丈夫能控御,任從騎取覓封侯。” 明  郎瑛《七修類稿·事物·褶作畫圖》:“昨見《楊妃上馬圖》袖軸一卷,真宋 奇物……控御擁妃上馬者四人,隨行而挾枕被者三人。” 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六章:“目前這孤城確實難守,而夏某最為可慮。我們既無良法控馭,又不可打草驚蛇,只好聽其自然。”【社火】①舊時節日村社迎神賽會所扮演的諸種雜戲。後亦演變為民眾性的遊藝活動。 宋  范成大《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輕薄行歌過,顛狂社舞呈”自註:“民間鼓樂謂之社火,不可悉記,大抵以滑稽取笑。” 宋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觀神生日》:“天曉,諸司及諸行百姓獻送甚多,其社火呈於露台之上。所獻之物,動以萬數。自早呈拽百戲如上竿、趯弄、跳索、相撲、鼓板小唱、鬥雞、說諢話、雜扮、商謎、合笙、喬筋骨、喬相撲、浪子雜劇、叫果子、學像生、倬刀裝鬼、砑鼓牌棒、道術之類、色色有之,至暮呈拽不盡。” 清  李斗《揚州畫舫錄·小秦淮錄》:“土風:立春前一日,太守迎春於城東蕃厘觀。令官妓扮社火:春夢婆一、春姐二、春吏一、皂隸二、春官一。”《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其餘各廟,社火扮會,鑼鼓喧天。” 丁玲《三日雜記》:“他們又是鬧社火的好手,腰肢靈活,嗓音洪亮,小伙子們都樂意跟著他們跑,任他們驅遣。”②猶同夥。《水滸傳》第五八回:“ 李立道:‘客官不知:但是來尋山寨頭領,必然是社火中人故舊交友,豈敢有失祗應?便當去報。

【天演】謂自然進化。 嚴復《譯〈天演論〉自序》:“後二百年,有斯賓塞爾者,以天演自然言化,著書造論,貫天地人而一理之。” 孫中山《社會主義之派別及方法》:“社會主義不獨為國家政策之一種,其影響於人類世界者,既重且大,循進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為,社會主義實為之關鍵。” 魯迅 《書信集·致章廷謙》:“以北新之懶散,而上海 新書店之蜂起,照天演公例而言,是應該倒灶的。”

【海涵】①象大海一樣包涵寬容。②敬辭。謂大度寬容。《藝文類聚》卷四六引南朝  梁  王僧孺《為臨川王讓太尉表》:“陛下海涵春育,日鏡雲伸,追大道之無私。” 宋  蘇軾《湖州謝上表》:“此蓋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羣生,海涵萬族。”③多用為請人原諒之辭。《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難蘇學士》:“晚生才疎識淺,全仗太師海涵。” 清  孔尚任《桃花扇·罵筵》:“得罪,得罪!望乞海涵。” 魯迅 《兩地書·致許廣平三四》:“尚希曲予海涵,免施貴罵。”④包含。 宋  蘇軾《小兒致語》:“大樂九成,固海涵於雜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