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鎮海樓對聯欣賞

榕蔭三山,閩中沁海西和氣;

屏藏五福,梓里融台北信風。

福州高秋霖撰

【榕】特指榕城,即福州。

【屏】特指屏山,又稱越王山。

【三山】①福州的別稱。 福州 城中西有 閩山 ,東有 九仙山 ,北有 越王山 ,故 福州 又稱 三山。見宋  曾鞏 《道山亭記》。元  薩都剌《入閩過平望驛》詩:“ 廣陵 城裏別匆匆,一去 三山 隔萬重。”.②傳說中的海上三神山。 晉  王嘉 《拾遺記·高辛》:“ 三壺 ,則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壺 ,則 方丈 也;二曰蓬壺 ,則 蓬萊 也;三曰 瀛壺 ,則 瀛洲 也。” 唐  駱賓王《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詩:“玄都五府風塵絶,碧海三山波浪深。” 宋  蘇軾《奉和陳賢良》詩:“三山舊是神仙地,引手東來一釣鼇。” 清  黃遵憲《和沈子培同年》詩:“縹緲三山信徐巿 ,橫縱六里聽 張儀 。”③冠名。 唐  李群玉《寄友人鹿胎冠子》詩:“數點疏星紫錦斑,仙家新樣剪三山。” 元  郭珏《送友人從軍》詩:“七星戰袍襯金甲,三山尖帽飄猩紅。” 明  費信《星槎勝覽·占城國》:“其酋長頭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鐲。

【五福】①五種幸福。《書·洪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漢  桓譚《新論》:“五福:壽、富、貴、安樂、子孫衆多。” 唐  陳子昂 《臨邛縣令 封君遺愛碑》:“家膺五福,堂享三壽。” 元  沈禧《一枝花·七月初六日為施以和壽》套曲:“似這般五福俱全世希有。” 楊朔《三千里江山》第十三段:“伐千山之佳木,造萬世之室,後世子孫滿堂,富貴功名,應天上之三光,備人間之五福。”②福建有五福:福州、福清、福安、福鼎、永福。③神名。賜福之神。 宋  沈括《夢溪筆談·辯證一》:“正殿祠五福,而太一乃在廊廡,甚爲失序。”

【沁】滲透進去渙發出來。

【融】

【閩中】古郡名。秦 置。治所在 冶縣 (今 福州 市)。轄境相當今 福建省 和浙江省  寧海 及其以南的 靈江、甌江 、 飛雲江 流域。 秦 末廢。後以“閩中”指 福建 一帶。 南朝  宋  謝靈運《還舊園作見顏範二中書》詩:“ 閩中 安可處,日夜念歸鏇。”《南史·到溉傳》:“余衣本百結, 閩中 徒入蠶。假令金如粟,詎使廉夫貪。” 清  余懷《板橋雜記·麗品》:“先是 閩中  郭聖僕 有二妾,一曰 李陀那,一曰 朱玉耶 。”

【梓里】故鄉。 五代  翁承贊《奉使封閩王歸京洛》詩:“此去願言歸梓里,預憑魂夢展維桑。” 宋  張元幹《瑤台第一層》詞:“舊山同梓里,荷月旦、久已平章。”《再生緣》第九回:“傷心已感年華改,彈淚偏逢梓里遙。”

【台北】

【海西】①台灣海峽西岸。②古 大秦國 ,即羅馬帝國 。《史記·大宛列傳》“北有奄蔡  黎軒 ” 張守節正義引《括地誌》:“《魏略》云:‘ 大秦 在 安息 、 條支 西大海之西,故俗謂之 海西 。從 安息 界乘船直載 海西,遇風利時三月到,風遲或一、二歲。’”《後漢書·南蠻傳》:“ 永寧 元年,撣 國王 雍由調 復遣使者詣闕朝賀……自言我 海西 人。海西 即 大秦 也。”③指西域一帶或位於我國西方的國家。 唐  張說《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之二:“聖皇至德與天齊,天馬來儀自海西。” 清  魏源《江南吟》之八:“阿芙蓉,阿芙蓉,産海西,來海東。” 姚華 《論文後編·目錄中》:“海西之樂,近又東來。”

【和氣】①古人認為天地間陰氣與陽氣交合而成之氣。萬物由此“和氣”而生。《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爲和。”《韓非子·解老》:“孔竅虛,則和氣日入。” 唐  劉商《金井歌》:“文明化合天地清,和氣氤氳孕至靈。” 宋  王安石《次韻和甫春日金陵登台》之一:“萬物已隨和氣動,一樽聊與故人來。”②引申指能導致吉利的祥瑞之氣。 漢  王充《論衡·講瑞》:“瑞物皆起和氣而生。”《朱子語類》卷一○六:“自古救荒只有兩説:第一是感召和氣,以致豐穰;其次只有儲蓄之計。” 明  楊慎《詞品·雪辭》:“滿天和氣,太平有象。”③溫和的氣度。《禮記·祭義》:“有和氣者必有愉色。” 宋  施德操 《北窗炙輠》卷上:“ 伯淳 既見,和氣藹然見眉宇間。”④指態度溫和。《醒世恆言·十五貫戲言成巧禍》:“ 劉君薦 極是爲人和氣,鄉里見愛,都稱他 劉官人。” 老舍 《駱駝祥子》一:“﹝ 祥子 ﹞心裡舒服,對人就更和氣。”⑤和睦融洽。 宋  陳師道《南柯子·賀彭舍人黃堂成》詞:“萬家和氣賀初成,人在笙歌聲裏暗生春。”《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開宗義富貴孝義傳》:“衣服不曾分你我,家中和氣不曾分。” 趙樹理 《登記》:“ 小晚 這一家……日子也過得,家裡也和氣。”⑥指和睦的感情。《三國演義》第四九回:“你如何來追趕?本待一箭射死你來,顯得兩家失了和氣。” 老舍《茶館》第一幕:“都是自己弟兄,別傷了和氣呀!”⑦猶元氣;中氣。中醫謂人體內能使各器官發揮機能的原動力。 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養氣》:“若銷鑠精膽,蹙迫和氣,秉牘以驅齡,灑翰以伐性,豈聖賢之素心,會文之直理哉?” 宋  沈作喆《寓簡》卷八:“清晨榮衛流行,法當省節語言,葆惜和氣。” 明  陸深 《停驂錄摘抄》:“﹝神宗問﹞:‘聞卿攝生亦有道乎?’ 潞公 對:‘無他,臣但能任意自適,不以外物傷和氣,不敢做過當事。’”⑧指調和血氣。 宋  葉適《橘枝詞記永嘉風土》之二:“只消一盞能和氣,切莫多盃自害身。”

【信風】①隨時令變化,定期定向而至的風。 唐  於鵠《舟中月明夜聞笛》詩:“浦裏移舟候信風,蘆花漠漠夜江空。”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自白沙 泝流而上,常待東北風,謂之信風。”如:二十四番花信風。②在低空由副熱帶高氣壓帶吹向赤道地區的風。北半球盛行東北信風,南半球盛行東南信風。 晉  法顯《佛國記》:“汎海西南行,得冬初信風,晝夜十四日,到師子國 。”③任隨風力。猶言隨風。 唐  元稹《有鳥》詩之十一:“驅去驅來長信風,暫託棟樑何用喜!” 明  高攀龍《三時記》:“午後,餘五人共載而泛,張布颿信風所之,甚見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