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傳統美德名言佳句警句

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出處】《荀子·儒效》。 

【大意】聽說過而沒有親眼見到,雖然聽得很多,必定會有許多是錯誤的;見到了而不能理解,雖然記住了,必定會有許多是虛妄的;知道了而不去施行,雖然知識豐富,也必定會遇到困擾。 

【提示】在古人看來,耳聞、目見、心知、力行,是認識事物的四個途徑,但以“力行”最為重要。因為“力行”不僅可以檢驗通過前三種途徑所獲得的知識,而且還可以進一步促進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把握。

善言古者必有節於今,善言天者必有徵於人。 

【出處】《荀子·性惡》。 

【大意】善於談論古代的人必然要在現今尋找依據,善於談論天道的人必然要在人事上尋找證明。 

【提示】無論說什麼話,如果想要讓別人相信自己,那就必須有充分的證據。而證據往往表現出事物的關聯性,所以,一定要用發展的、辯證的眼光看問題。

謹於言而慎於行。 

【出處】《禮記·緇衣》。 

【大意】說話要嚴謹,行動要慎重。 

【提示】這句話告誡人們,一個有修養、有道德的人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慮,切不可憑一時衝動而魯莽行事。

君子強學而力行。 

【出處】揚雄《法言·修身》。 

【大意】有道德的人勉勵自己學習並且努力去行動。 

【提示】強學和力行,都要求一個人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努力讀書學習,需要有毅力鑽研進去,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同時要縝密思考,把所學和所用有機結合起來。所以,學習不是最終目的,學以致用才是更重要的。 

實事求是。 

【出處】《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 

【大意】從客觀事實中去研究,得出規律。 

【提示】河間獻王劉德,是漢武帝的弟弟。他一生好學,不愛虛誇。平生的最大嗜好是收藏古書,遇到民間送上善本書,他都找人來謄寫一遍,然後把抄好的書給人家,自己保留原本。唐朝人顏師古評論他這種行為“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是指他所珍藏的古書都是真正的好本子,所得古書中所講內容也都符合古代事實。這就是“實事求是”的原意。後人把這句話引申為對一切事都應當尊重事實,從實際出發,憑事實說話。 

百聞不如一見。 

【出處】《漢書·趙充國傳》。 

【大意】聽別人說一百次,不如自己親眼看一次。 

【提示】雖然“耳聞”與“目睹”都是人類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但在許多情況下耳聞的真實性卻值得懷疑,因為經常會被傳言所蒙蔽,只有自己親眼所見才更為確實。“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出處】《漢書·董仲舒傳》。 

【大意】站在深潭邊上希望得到裡面的魚,還不如回去趕快編織漁網。 

【提示】憑空想像而不去實踐,正如想品嘗魚的美味卻不想去編織漁網,而僅僅站在水邊羨慕,是沒有意義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向理想的目標邁進,腳踏實地去爭取,最終才能達到目的。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出處】《論語·為政》。 

【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的態度。 

【提示】古人要求做人誠實,表現在學習方面,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而且,這種誠實更是智慧,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種進步。如果以不知為知,不僅不誠實,而且會影響自己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