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名聯

諸葛草廬中門聯: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

此聯出自第37回二顧草廬中。劉、關、張三人跟童子進諸葛草廬,至中門,劉備見門上大書一聯。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才能達到遠大目標。通過此聯揭示了諸葛亮的高尚德操。諸葛亮的《誡子書》中有這樣兩句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本來是排閥句,小說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來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用作諸葛草廬的門聯。但它仍然還是排偶句而非對偶句,平仄極不和諧。

書中在這副對聯出現前後,多次展示了諸葛亮的這一志向。第36回回末,徐庶入草廬見諸葛亮,告之已報他推薦給劉備一事。諸葛亮聞言作色曰:“君以我為享祭之犧牲乎!”說罷,拂袖而入。第38回中,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時,他說:“亮久樂耕鋤,懶於應世,不能奉命。”劉備聽罷,失望已極,哭著說:“先生不出,如蒼生何!”說完已是淚滿衣襟。諸葛亮見劉備“其意甚誠”,才答應“願效犬馬之勞。”第二天動身時又對三弟諸葛均說,因感劉備“三顧之恩”,自己才“不容不出。”

經天緯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計

此聯出自第39回博望坡用兵中,曹操命夏侯(忄享)領兵十萬以窺新野,進曹營一言不發的徐庶說,劉備得諸葛亮為輔如虎生翼。當曹操問諸葛亮是何人時,徐庶用此聯稱讚他的才智。其大意是:諸葛亮有規劃天地的奇才和絕妙高超的計謀。夏侯(忄享)不服,結果諸葛亮博望坡火攻大敗曹軍而使之退回許昌,曹操喪膽,關張折服。

諸葛亮口占聯四副:

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

此聯出自第43回舌戰群儒中。諸葛亮為聯吳抗曹而出使江東,在謁見孫權之前,與江東文武二十餘人會於外堂,其中張昭等多數文臣主張降曹,知諸葛亮來意,故意撓起論爭,欲使諾葛亮知難而退。誰知諾葛亮從容不迫,對答如流。此聯是諸葛亮回擊程德摳說自己:“為儒者所笑”而對“小人之儒”的描畫。其大意是:小人之儒只會誇誇其談,卻不能解決一個實際問題。

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

此聯出自第44回智激周瑜中。周瑜本來主戰,卻故意裝作主降,魯肅信以為真而與之爭論。諸葛亮早看穿了周瑜心思,也故意說主降,並說曹操之所以大軍甫征,目的之一就是要取江東二美人大喬和小喬。曹操本是好色之徒,而二喬國色天香,是那么美!諸葛用此聯來形容她倆的容貌。其大意是:簡直是太美了!魚見了沉入水底,雁見了降落沙洲;月見了躲進雲層,花見了含羞低頭。周瑜聽罷,大罵曹操欺人太甚,方說出本意。並希望諸葛亮助一臂之力,共破曹賊。

四言以下的短聯,由於和上下文結合較為緊密,往往不被當作對聯,其實不該如此。本書故事情節中的39副短聯大致可以分為論人、敘事、抒懷,明理四大類。

1、論人:例如第9回呂布罵董卓“上欺天子,下虐生靈”;第21回劉備稱劉表“名稱八俊,威鎮九州”;曹操稱大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第36回徐母稱劉備“屈身下士,恭己待人”;第45回周瑜稱辯士“舌如利刃,口似懸河”;第57回魯肅稱龐統“上通天文,下曉地理”;第64回劉璋罵法正“賣主求榮,忘恩背義”;第80回曹女稱曹操“功蓋寰區,威震天下”。

2、敘事:例如第7回蔡瑁、第31回袁紹、第73回呂常均說過“兵臨城下,將至壕邊”;第13回左右說“槍刀映日,金鼓震天”;第20回董承稱劉邦“三載亡秦,五年滅楚”;第28回土人說張飛“招軍買馬,積草屯糧”;第42回曹操說“放魚入海,縱虎歸山”;第40回蒯越說“外患未寧,內憂將作”;第65回李恢說馬超“四海難容,一身無主”;第116回鍾會說“逢山開路,遇水疊橋”。

3、抒懷:例如第2回王允說“重扶社稷,再立江山”;第37回崔州平說“斡鏇天地,補綴乾坤”;第56回曹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