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對聯

中華對聯這一藝術瑰寶,萌芽於先秦,問世於唐代,繁榮於明清;而中國古典小說,歷經六朝志怪、唐人傳奇、宋元話本、明清小說幾個階段。宋元話本中就有對聯出現,而明清的章回小說,正是對聯進一步滲入的產物。經筆者翻檢,《三國演義》中的對聯約有373副之多。

一、故事情節中的對聯

章回小說在故事情節中大都安排了一些對聯,《三國演義》也不例外,雖然還不算多,但全書先後也現出了49副。其中五言以上的就有10副,但是《名聯鑑賞詞典》和《中國對聯大詞典》均只收錄了其中的關帝宙聯。

(一)主聯十副

《三國演義》塑造了三個大的典型,正面人物關羽和諸葛亮,反面人物曹操。其中關羽義絕,諸葛亮智絕,曹操奸絕,合稱為“三絕”。下面所述的10副對聯,正是為塑造這三個典型人物服務的。

1、劉關張勵志聯:同心協力,救國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

此聯出自第1回桃園結義中。劉、關、張三人在張飛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祀等項,焚香祭拜而言誓,以上述對聯為宗旨,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其大意是,思想一致,共同努力,救助困難,扶持危急;上可報效國家社稷,下能安定黎民百姓。全聯採用了對偶自對的技法,“同心協力”自對“救國扶危”,“上報國家”自對“下安黎庶”,都很工穩。

從第1回桃田結義到第83回劉備為關羽、張飛報仇討伐東吳,作者用了將近三之二的篇幅來寫三人的忠義史,刻畫三人的江湖義氣,呼應這副勵志聯。劉、關、張為了遵循所立宗旨,縱然犧牲生命和事業也在所不惜,真正做到了患難與共,至死不渝。

2、玉泉山關帝廟聯

赤面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驅時無忘赤帝

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

此聯出自第77回關公顯聖中。關羽死後被封為神,往往於玉泉山顯聖護民,鄉人感其德,就于山頂上建廟,四時致祭。後人題此聯於廟前。其大意是:紅色的面容顯示了赤誠的忠心,騎著赤兔追風馬,縱橫馳騁時從沒有忘記自己是漢帝的武將;在青色的油燈下攻讀青史,拿著那把青龍偃月大刀,即使在心靈最隱秘的地方,也沒有對不起蒼天的醜行。此聯的對仗於工穩中見奇巧,對關羽的外貌,坐騎、兵器、愛好以及品德各方面的特點,都做了全面的概括與評價。聯語套用了顏色重字對的技巧,四赤對四青,妙趣橫生,令人回味無窮。

這副對聯大力稱頌關羽的忠肝義膽。誦讀聯文,我們的腦海中不禁浮現出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得知劉備訊息後,即掛印封金,保護著甘、糜二夫人,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逕往河北投奔劉備,一路上關羽禮敬二位皇嫂,每晚常在燈下憑几看書等一系列情景。

3、諸葛草廬中門聯: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

此聯出自第37回二顧草廬中。劉、關、張三人跟童子進諸葛草廬,至中門,劉備見門上大書一聯。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才能達到遠大目標。通過此聯揭示了諸葛亮的高尚德操。諸葛亮的《誡子書》中有這樣兩句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本來是排閥句,小說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來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用作諸葛草廬的門聯。但它仍然還是排偶句而非對偶句,乾仄極不和諧。

書中在這副對聯出現前後,多次展示了諸葛亮的這一志向。第36回回末,徐庶入草廬見諸葛亮,告之已報他推薦給劉備一事。諸葛亮聞言作色曰:“君以我為享祭之犧牲乎!”說罷,拂袖而入。第38回中,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時,他說:“亮久樂耕鋤,懶於應世,不能奉命。”劉備聽罷,失望已極,哭著說:“先生不出,如蒼生何!”說完已是淚滿衣襟。諸葛亮見劉備“其意甚誠”,才答應“願效犬馬之勞。”第二天動身時又對三弟諸葛均說,因感劉備“三顧之恩”,自己才“不容不出。”

4、徐庶口占二副:

①駑馬並麟麟寒鴉配鸞鳳

此聯出自第36回走馬薦諸葛中,劉備拜徐庶為軍師,曹仁領大軍進攻新野,徐庶輔佐劉備使得曹軍三戰皆北,敗回許昌。曹操用程昱計騙走鋒庶,徐庶臨行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當劉備問“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時,徐庶以此聯應答。其大意是:我與他相比,是小巫見大巫,相差何止十萬八於里!全聯對仗工穩,“駑馬”“寒鴉”形名偏正詞組對,“麒麟”“鸞鳳”並列詞組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