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秀簡介

杜文秀

杜文秀(?~1873)

清鹹豐同治間雲南回民起義領袖。字雲煥。雲南永昌府保山縣金雞村人,回族。生長於商人家庭,自幼讀書,聰穎過人,入庠應試,補為廩生。為人剛毅正直,見義勇為。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曾與保山回民丁燦廷、木文科等至北京都察院控告地方當局支持保山漢族團練屠殺回民事件。清政府命雲貴總督林則徐赴滇察辦。1856年(鹹豐六年),雲南回民起義發動後,杜文秀於蒙化率眾起義,攻克大理,為起義民眾推為總統兵馬大元帥,宣布遙奉太平天國號令,蓄髮易服,旗幟尚白,以甲子紀年,聯合漢、彝、白等族建立起以大理為中心的起義政權,指揮起義軍不斷打擊清朝反動統治,陸續占據五十餘座城池,形成雲南各族人民反清鬥爭的一支重要力量。杜文秀領導的大理政權實行了一系列有利於各族人民的措施:①回漢民族一律平等,改進了民族關係,增強了團結,深得各族人民支持與擁護,起義隊伍不斷擴大。②頒布《管理軍政條例》,整飭吏治與軍紀,嚴禁起義官兵貪污受賄、勒索百姓和欺壓人民。③下令招集流亡,安定社會秩序;取消地方苛派,減輕人民賦稅負擔;發放耕牛、農具,招民墾荒,興修水利,開展貿易,發展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由於上述措施的實行,大理政權轄區內民商相安,百姓樂業,受到各族人民的稱頒。

1867年(同治六年),杜文秀調集二十餘萬大軍,大舉東征昆明。發布《誓師文》,明確提出反清的起兵宗旨;並傳檄全省,申明起義軍拯救回漢民族的起義目的,在雲南境內掀起反清鬥爭的高潮。但起義軍在長期圍攻昆明戰役中,由於戰略上保守,坐失軍機,致使清軍乘機反撲,義軍潰敗,從此起義勢力一蹶不振。在大理政權的後期,起義隊伍中有名劉道衡者,曾以杜文秀之子的名義經緬甸去倫敦求援,在《上英皇書》中表示大理政權以臣屬英國為條件,以換取英國的援助。但劉道衡的使英活動,多屬自作主張,與杜文秀沒有直接聯繫。1873年,清軍兵臨大理,杜文秀見大勢已去,在起義軍主和勢力影響下,情願犧牲自己以救大理軍民,服毒後出城與清軍議和,被殺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