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劉恆)簡介

漢文帝(劉恆)

文帝,名劉恆(公元前202年-前157年)。高祖第三子,惠帝死,呂后立非正統的少帝。呂后死,周勃等人殺死呂產,迎立劉恆為帝。在位23年,病死,終年46歲。葬於霸陵(今陝西省鹹陽市東35里處)。

劉恆,母為薄姬。在高祖攻破陳希,平定代地後,被封為代王。惠帝死後,呂后立非正統的少帝。公元前一八零年呂后死,呂產、呂祿掌握兵權,控制皇宮,企圖發動政變,奪取帝位。陳平與周勃設計,使呂產將北軍兵權交給周勃。周勃持兵印號召北軍將士:“今呂氏企圖奪位,誰願幫助呂家的袒露右臂,願幫助劉家的袒露左臂;”將士都心向劉家,紛紛袒露左臂。周勃於是調北軍入未央宮,殺死呂產等人,防止了奪位的政變。事後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朱虛侯劉章等宗室大臣以少帝不是正統,於同年閏九月,迎立劉恆為帝。

西漢王朝建立後,漢高祖、惠帝、呂后都著力於農業生產,穩定封建統治秩序,收到了顯著的成效。文帝即位後,又在這基礎上進一步採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措施,從而開創了歷史上所稱的“文景之治”。

漢文帝十分重視農業生產,他即位後多次下詔勸課農桑,按戶口比例設定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員,經常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發展生產。同時還注意減輕人民負擔,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曾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減為三十稅一,十三年還全部免去田租。自後,三十稅一遂成為漢代定製。文帝時,算賦也由每年一百二十錢減至每人每年四十錢,徭役則減至每三年服役一次。文帝還厲行節約。有一次,他準備蓋一所露台,一算,須花費一百斤黃金,相當於中等人家十戶的家產,就作罷了。此外,文帝還下詔“弛山澤之禁”,即開放原來歸國家所有的山林川澤,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係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文帝十二年還廢除了過關用傳的制度,這有利於商品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繫。對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漢文帝對秦代以來的刑法也作了重大改革。①秦代大多數罪人,即被判處為隸臣妾以及比隸臣妾更重的罪人,都沒有刑期,終生服勞役。文帝詔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據犯罪情節輕重,規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滿,免為庶人。②秦代法律規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連坐,重的處死,輕的沒入為官奴婢,稱為“收孥相坐律令”。文帝明令廢止。③秦代有黥、劓、刖、宮四種肉刑。漢文帝下詔廢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這些改革有著重要的意義,但後兩項在當時和以後並沒有認真執行。文帝時許多官吏斷獄從輕,持政務在寬厚,不事苛求,因此獄事簡省,人民所受的壓迫比秦時有顯著的減輕。

文帝對周邊少數民族也不輕易動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係。呂后時,南越王趙佗自立為帝,役屬閩越、西甌、駱,又乘黃屋左纛,與漢王朝分庭抗禮。文帝即位後,為趙越佗修葺祖墳,尊寵趙氏昆弟,並派陸賈再度出使南越,賜書趙佗,於是趙佗去黃屋左纛,歸附漢王朝。公元前162年,文帝又與匈奴定和親之約,此後匈奴雖背約屢犯邊境,但文帝只是詔令邊郡嚴加備守,並不興兵出擊,以免煩擾百姓。

“文景之治”之所以成為封建社會的盛世,與劉恆在個人勵精圖治是分不開的。他即位不久,就廢止誹謗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膽地提出不同的意見。秦代以來有所謂“秘祝”之官,凡有災祥就移過於臣下。文帝十三年下詔廢除並且聲明:百官的錯誤和罪過,皇帝要負責。次年,他又禁止祠官為他祝福。文帝自奉也相當節儉,他在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之物都沒有增添。他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他所寵愛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帳不施文繡。文帝曾想建造一座露台,聽說要花費百金,等於中人十家之產,於是作罷。因為文帝提倡儉約,所以當時的國家財政開支有所節制和縮減,貴族官僚也不敢濫事搜括,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是“休養生息”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文帝採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結果,使當時社會經濟獲得顯著的發展,封建統治秩序也日臻鞏固,西漢初年,大侯封國不過萬家,小的五六百戶;到了文景之世,流民還歸田園,戶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國大者至三四萬戶,小的也戶口倍增,而且比過去富實得多。農業的發展使糧價大大降低。文帝初年,粟每石十餘錢至數十錢。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漢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間,由於國內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災,百姓總是人給家足,郡國的倉廩堆滿了糧食。大倉里的糧食由於陳陳相因,致腐爛而不可食,政府的糧倉有餘財,京師的錢財有千百萬,連串錢的繩子都朽斷了。這是對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

但是,文帝的“與民休息”政策歸到底是地主階級的政策。其目的是為了穩定和加強對農民的控制,進一步鞏固封建統治,一些看來對農民有利的措施,實則對地主、商人更為有利。例如,文帝減免田賦,地主獲利最大,入粟拜爵,也有助於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因此,在“文景之治”安定、富足的另一面,就是土地兼併勢力的日益發展。同時,文帝為求得政治上的安定,對同姓諸侯王的權勢雖曾有所限制,但基本上採取姑息政策。景帝三年(前154年)吳楚七國合謀叛亂,應當說與此有一定的關係。

公元前157)6月,劉恆病重,彌留之際,召太子劉啟進臥房說:“周勃之子周亞夫在緊要關頭可以作為依靠,日後如果發生變亂,你盡可放手,讓他統帥軍隊。”

不久劉恆病死於長安未央宮,葬於霸陵,時年46歲。死後的廟號為太宗,諡號為文帝。文帝臨終時公布遺詔:“死者天地之理”,不必過哀,不許“厚葬”,不許動用車馬和陳列兵器,治喪期儘量縮短;治喪期間,不得禁止百姓結婚、祭祀、飲酒和吃肉。(漢文帝的政績不但得到了地主階級及史學家的讚譽,也得到了“盜賊”的尊崇,西漢末年赤眉軍攻占長安,西漢皇陵均被破壞,唯有文帝的霸陵得到了保護。)

漢景帝(劉啟)

景帝,名劉啟(前188年-前141年),文帝第三子。文帝死後繼位。在位16年,病死,終年48歲,葬於陽陵(今陝西省高陵縣西南30里處)。

劉啟,文帝在位時被立為太子。文帝於公元前157年6月病死後繼位。

劉啟即位後,諸侯王勢力膨脹,威脅中央政權,他採納御史大夫晁錯的建議。實行“削藩”之策,以削弱諸侯王勢力,鞏固中央集權。公元前154年,吳、楚等七個諸侯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起兵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景帝聽信讒言,腰斬了晁錯,幻想以此換取七國的退兵;但叛軍仍然向長安時軍。劉啟才下定決心平叛,任用周亞夫為太尉,帶兵迎戰,一舉平定七國之亂。叛亂平息後,劉啟收回諸侯王任免官吏之權。從此,西漢王朝統一中央封建集權統治大大加強。

劉啟在位期間,繼續採取文帝時期的政策,推行減輕賦稅與徭役,與民休息。“百姓無內外之徭,得息肩于田畝,天下殷富。”進一步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國內殷富,府庫充實。據說,他統治後期,國庫里的錢堆積成山,患錢的繩子都爛斷了;糧倉滿了,糧食堆在露天,有的霉腐了。故與文帝一起,被史家譽為“文景之治”。

但劉啟的缺點也很顯著,如誤殺晁錯,“及用袁盎一言,錯即夷族,其寡恩忍殺復如此”。再如周亞夫,只因反對景帝另立太子,就被景帝尋機以謀反罪逼令自殺於獄中。

公元前141年正月,劉啟得病,病勢越來越重,他自知不行了,下令賜賞諸侯王、列侯以馬各八匹,奉祿二千石以上的大臣賜黃金各二斤,小吏和百姓每戶賜錢一百;放宮女回家,並終身不服役。不久劉啟病死於長安未央宮。

劉啟死後的諡號為景帝。

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景帝第三子。景帝死後繼位。在位54年,於巡視途中病死,終年71歲。葬於茂陵(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17里處)。

劉徹,4歲時被封為膠東王,7歲時被立為太子。景帝於公元前141年正月病死後繼位。第二年,首創年號為建元。從此,中國歷史開始正式用年號紀年。

劉徹在位期間,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政治上,繼續景帝的政策,先後頒行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並實行“酎金奪爵”,基本上結束了漢初以來諸侯王強大難治的局面;實行一系列打擊地方豪強的措施;創立刺史制度,加強對地方的監督和控制;削弱丞相權力,任酷吏、嚴刑法,建立察舉制度,設立太學,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力量。

經濟上,劉徹採納孔僅、東郭鹹陽的主張,將冶鐵、煮鹽、鑄錢收歸官營;實行均輸平準,算緡、告緡,打擊富商大賈;治理黃河,開鑿灌渠,大力興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推行“代田法”,促進農業生產發展。

思想上,採納儒生董仲舒的建議,禁止傳播儒家以外的各家學說,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鞏固政權的主要思想工具,從此確立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這對於當時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需要,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對於後來束縛中國學術思想的發展,也產生消極影響。

在軍事上,劉徹先後派大將衛青、霍去病等連續發動了多次把擊匈奴的戰爭,解除了北方農業區域所受匈奴的威脅;又遣兵滅南越,以其地為南海、蒼梧等九郡,統一了今兩廣一帶地區。加強了漢族和各少數民族之間的聯繫。

外交上,劉徹兩次遣張騫出使西域,往大月氏、烏孫、安息等地聯繫,發展了與西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開闢了自長安到歐洲羅馬帝國的“絲綢之路”。還遣使到夜郎、邛、笮等地,加強對西南地區的控制和開發。

漢武帝非常注意選拔人才,下令各郡國,每年都必須向朝廷推薦“明當時之務”的人才,由朝廷量才錄用。因此武帝時湧現了一大批人才,如屢敗匈奴的名將衛青、霍去病,通西域的外交家張騫,經學家董仲舒,史學家司馬遷,文學家司馬相如等,不勝枚舉。史稱“漢之得人,於茲為盛”。

劉徹的這一系列措施,使西漢帝國發展到了鼎盛時期。

但是,在其統治後期,劉徹舉行封禪、祀神求仙,揮霍無度,將文景之治中的積蓄幾乎耗盡。為了增加收入,他重用酷吏,加稅加捐,甚至倒賣官爵,人民負擔加重,加上災荒頻繁,導致大批農民破產流亡,各地農民起義不斷發生。漢武帝派官分區鎮壓,還作“沉命法”,規定大小官吏如果不能及時發覺並鎮壓起義,罪至死。但農民起義仍然不斷。面對社會危機,公元前90年,劉徹在輪台下罪已詔,表示對自己錯誤的懺悔,決心停止用兵,推廣改善了的農具和技術,還親自下地表示今後要重視生產和百姓的生活。這樣,國內才逐漸安定了下來。

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二月,劉徹外出巡遊,到達扶風(今陝西省興平縣)時,得病,臥於五柞宮,無法返回長安,忙命令立子劉弗陵為太子,任霍光(霍去病的異母弟)為大司馬、大將軍,金日蟬為車騎將軍,上官桀為左將軍,要他們與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一起輔助太子。在這五位大臣奉命趕入臥房跪在床前表示接受遺命時,劉徹已經不能講話,只得微微地點頭作為回答。

不久,劉徹病死於巡視途中,死後的廟號為世宗,諡號為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