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簡介

劉禹錫《烏衣巷》賞析

此詩是劉禹錫最詩意的懷古名篇之一

首句“朱……”朱雀橋橫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烏衣巷的必經之路,橋同河南岸的烏衣巷,不僅地點相鄰,歷史上也有瓜葛。東晉時,烏衣巷是高門大族的聚居區,字面上,朱雀橋又同烏衣巷偶對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橋邊叢生野草和野花。草長花開,表明是春季,而“野”字又給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氣象。再加上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橋畔,正表明昔日車水馬克的朱雀橋,今天已經荒涼冷落了。

第二句“烏……”表現出烏衣巷不僅是映襯在敗落淒涼的古橋的背景之下,而且還是現在斜陽的殘照之中。“夕陽”西下的落日,再點上一個“斜”字,便突出了日落西山的慘澹情景。本來鼎盛時代的烏衣巷口,應該是衣冠往來車水馬龍的,而今作者卻用一抹斜暈,使烏衣巷完全籠罩在寂寥,慘澹的氛圍之中。

經過環境的烘托,氣氛的渲染之後,按說似乎該轉入正面描寫烏衣巷的變化,抒發作者感慨了,但作者卻繼續藉助對景物的描繪,寫出膾炙人口的名句:“舊時……”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筆觸轉向烏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飛燕,讓人們紹著燕子飛行的去向去辨認,如今的烏衣巷裡已經居住著普通的百姓人家了。“舊時”二字,賦予燕子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尋常”二字又特彆強調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於往昔。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聽到作者以這一變化發出的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突出了今昔對比的作用。

《烏衣巷》在藝術表現上集中描繪烏衣巷的現況,對於它的過去,僅巧妙地略加暗示。詩人感慨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因此它雖然景物尋常,語言淺顯,卻有一種蘊籍會蓄之美,使人讀來餘味無窮。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賞析

此詩作於作者十六歲之時,是應考的習作。據說,作者這年始自江南入京,謁名士顧況時投獻的詩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顧況看著這看輕士子說:“來價方貴,居亦弗易”雖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卻也有言外之意,說京城不好混飯吃,及讀至“野火燒不盡”二句,不禁大為嗟賞,道:“道得個語,居亦易矣”並廣為延譽,可見此詩在當時就為人稱道。

首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的原上草啊。這話看來平常,卻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徵,可說是為仁父開出很好的思路。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草秋枯,歲歲循環不已。“一歲一枯榮”就不大一樣。如是“榮枯”便是秋草,不能生髮出三、四句來,兩個“一”字重疊,形成詠嘆雙生狀出一種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枯榮”二字的發展,由概念而一變為形象的畫面。古原草的特徵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只要殘存一點根須,來年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這一特點,不說“斬不盡鋤不絕”而寫作“野火燒不盡”便造就一種壯美的意境。野火燎原,美焰可畏,瞬息間,大片枯草被燒得精光。而強調毀滅的力量,毀滅的痛苦,是為強調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歡樂。聖火是能把野草連莖帶葉統統“燒盡”,然而作者偏主產它“不盡”大有意味,因為烈火再猛,也無奈深藏地底的根須,一旦春風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甦,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天地,回答火的凌虛,這二句不但寫出了“原上劃”的性格,而且寫出了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是何等唱嘆有味,對仗亦工整天然,卓絕千古。

如果說這兩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么五、六句則繼續寫“古原草”而將重點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別”題意“遠芳”“晴翠”都寫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體生動。芳曰“遠”古原上清香瀰漫可嗅,“翠”曰“晴”則綠草沐浴著陽光,和色可見。“侵”“接”二字繼“又生”更寫出一種蔓延擴展,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競爭之強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則扣題面“古原”。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了青春

作者並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一個送別的典型環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生,該是多么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么富於詩意呵。“王孫”泛指行者,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可謂意味深長,詩到此點明“送別”結清題意,合全篇,“古原”“草”“送別”打成一片意境渾成.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河南省洛陽)人,自稱為漢代中山王劉勝的後人。貞元九年進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後又任連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檢禮部尚書兼太子賓客。有《劉賓客集》,又稱《劉中山集》《劉夢得集》。

劉禹錫那樣講究書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時又對口頭文學的民間歌謠發生了新鮮事物感。他不但學會了唱民歌,還受了民歌的啟發,寫出了《竹枝詞》《楊柳枝詞》等耐人吟詠的好詩,創造一種新體載。終為一代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