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行儉簡介

裴行儉

裴行儉(619—682年),字守約,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唐朝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

裴行儉出身名門望族,曾祖父裴伯鳳,北周時期任驃騎大將軍、汾州(治今山西吉縣稷山西南)刺史、琅邪(郡治臨沂,今屬山東)郡公。祖父裴定高,任馮翊(今陝西大荔)郡守,襲封琅邪公。父親裴仁基,任隋朝左光祿大夫,後欲歸唐,結果事泄,被洛陽守將王世充殺害,唐高祖武德年間被追贈為原州(治今寧夏固原)都督,謚曰忠。兄長裴行儼,更是當時著名的勇將,與裴仁基同時遇害。

不僅如此,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裴氏家族自古便為三晉望族,也是中國歷史上聲勢顯赫的名門巨族。“自秦漢以來,歷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極,五代以後,余芳猶存,在上下二千年間,豪傑俊邁,名卿賢相,摩肩接踵,輝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偉人,彪炳史冊。”其家族人物之盛,德業文章之隆,在中外歷史上堪稱絕無僅有。連毛澤東對裴氏家族讚譽不已。據記載,裴氏家族公侯一門,冠裳不絕。正史立傳與載列者,600餘人;名垂後世者,不下千餘人;七品以上官員,多達3000餘人。在上下兩千餘年間,先後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專使25人,進士68人(其中狀元6人),郡守以下各種官員更是不計其數。裴氏還多次與皇室聯姻,出過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附馬21人。

裴氏家族自秦漢魏晉興起,歷六朝榮盛,在隋唐時期更是紅盛至極,正因如此,裴行儉幼年時便以門蔭弘文生。唐太宗貞觀中期,裴行儉舉明經,拜左屯衛倉曹參軍。當時大唐名將蘇定方任大將軍,無意中發現了裴行儉具有很高的軍事造詣,感到非常驚奇。蘇定方愛材心切,便對裴行儉說:“吾用兵,世無可教者,今子也賢。”(《新唐書·裴行儉列傳》)此後,裴行儉便隨蘇定方學習軍事,由於蘇定方對裴行儉非常器重,將自己多年的用兵的經驗傾囊相授,這使裴行儉受益非淺。

拜蘇定方為師,是裴行儉一生中的重要轉捩,為其將來建功立業,並最終成為一代名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顯慶二年(657年),裴行儉遷任長安(今陝西西安市)令。當時唐高宗李治廢皇后而將立武昭儀(武則天)為後,裴行儉覺得此舉將給國家帶來禍患,便與與太尉長孫無忌、尚書左僕射褚遂良私下議論此事,大理袁公瑜乘機向武昭儀的母親楊氏告了密,結果裴行儉遭到誣陷,被貶出京城,出任萬里之遙的西州(治今新疆吐魯番東南高昌舊址)都督府長史(據《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九》記載,裴行儉被貶的時間為永徽六年,即655年,這與657年出任長安令的時間相衝突,本文以新舊《唐書》所記為準)。

裴行儉到西域後,並沒因此事沉淪下去,憑藉自己的能力,於麟德二年(665年),出任安西大都護。當時西域諸國多慕名歸附,裴行儉因此出任司文少卿。

總章二年(669年),裴行儉因政績出色,被調回京城,任司列少常伯。當時,唐朝太平已久,參加銓選等候授職的人越來越多。裴行儉便於員外郎張仁禕開始設立長名姓歷榜,開列候選人姓名、資歷,規定銓選注授官職的辦法。同時還規定州縣官員升降的等第和官吏資格的高低等次。此後即成為固定制度,一直沿用。

裴行儉的成績得到了朝廷的認可,於鹹亨初年恢復官名,改任吏部侍郎。在任期間,裴行儉並與李敬玄、馬載共同負責選舉十餘年,名盛一時,當時人稱“裴李”、“裴馬”。上元二年(675年),政績出眾的裴行儉又加授銀青光祿大夫之職。

上元三年(676年)閏三月初一,吐蕃為打通東線,向唐鄯州(治西都,今青海樂都)、廓州(治化成,今青海化隆西)、河州(治袍罕,今甘肅臨夏)、芳州(治常芳,今甘肅迭部東南)等地發起進攻,殺掠吏及馬牛數以萬計。唐高宗詔令裴行儉為洮州(治臨潭,今屬甘肅)道左二軍總管,不久又任泰州(治龍門,今山西河津東南)鎮撫右軍總管,受洛州(治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牧、洮州道行軍元帥、周王李顯節度。因李顯未能成行,裴行儉也沒能率軍出征。

鹹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攻陷西域18州,唐天山南路之地盡為吐蕃所占。當時西突厥在阿史那步真可汗去世後,各部落多有散失,酋長阿史那都支、李遮匐,收集餘眾,附於吐蕃。鹹亨二年(671年)四月,唐廷令阿史那都支為左驍衛大將軍兼匐延都督,安集所屬部眾。調露元年(679年)二月十一日,吐蕃贊普去世,子器弩悉弄繼位。唐高宗知訊息後,即令裴行儉乘機進攻吐蕃。但裴行儉認為時機尚未成熟,便進言道:“欽陵為政,大臣輯睦,未可圖也。”(《資治通鑑·卷第二百零二》)唐高宗覺得言之有理,便停止了行動。此時,阿史那都支及其別帥李遮匐卻聯合吐蕃,進兵安西(都護府治所碎葉鎮,今俄羅斯托克馬克),威脅唐在西域的統治。

六月,唐廷商議發兵討伐事,多數人主張發兵征討,但裴行儉認為不妥,他說:“吐蕃叛渙,干戈未息,敬玄、審禮,失律喪元,安可更為西方生事?今波斯(今伊朗)王身沒,其子泥涅師師充質在京,望差使往波斯冊立,即路由二蕃部落,便宜從事,必可有功。”(《舊唐書·裴行儉列傳》)裴行儉提出的智取之策得到了唐高宗的認可,被任命為安撫大食(今阿拉伯)使。裴行儉奏請肅州(治福祿,今甘肅酒泉)刺史王方翼以為副使,充任檢校安西都護。

七月,行儉等進至西州。由於裴行儉曾在西州任職,頗有威名,所以裴行儉一行一到,城內的官吏百姓都出城相迎,裴行儉乘機召集當地豪傑子弟千餘人隨已西行。然後派人到處揚言說:“今正炎蒸,熱阪難冒,涼秋之後,方可漸行。”(《舊唐書·裴行儉列傳》)阿史那都支聞訊後,遂不加戒備。隨後,裴行儉又以打獵為名,召四鎮(龜茲、毗沙、焉耆、疏勒四都督府,均在今新疆境)胡人酋長,對他們說:“憶昔此游,未嘗厭倦,雖還京輦,無時暫忘。今因是行,欲尋舊賞,誰能從吾獵也?”(《舊唐書·裴行儉列傳》)結果很快便召集四鎮諸部落子弟近萬人。由於所召之人均沒有受過軍事訓練,裴行儉再次以打獵為名,對軍隊進行了整編。

數日後,一切準備就緒,裴行儉遂率軍倍道西進。在行至距阿史那都支部落10餘里時,裴行儉先派使者向阿史那都支問安,表示此次出行意在遊玩,並非討伐。然後繼派使者促其相見。阿史那都支與李遮匐原本相約於秋中抗拒唐使,不料唐軍速至,計無所出,被迫率兒侄首領等500餘騎出迎,裴行儉遂盡俘阿史那都支等人。然後傳其契箭,悉召諸部酋長前來聽命,一併執送碎葉城(又稱素葉城、索虜城,在今俄羅斯伏龍芝市北楚河南岸楚伊斯闊葉附近,一說在今俄羅斯托克馬克附近)。與此同時,裴行儉又派出輕裝精銳騎兵,晝夜兼程,進襲李遮匐。途中恰遇李遮匐使者,裴行儉當即令使者返回勸諭其主子,並講明阿史那都支被擒等情況。李遮匐計窮,也被迫投降。於是裴行儉遣波斯王子自行還國,留副使王方翼於安西,加築碎葉城,自己親自押俘阿史那都支與李遮匐返回長安。王方翼在加築碎葉城時,還在城中立碑,以歌頌裴行儉的事跡。

此次作戰,裴行儉以護送波斯王隱蔽進軍企圖,製造緩期西進、遊獵等假象,迷惑、麻痹對方,暗中召集部伍,快速進兵,致使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等猝不及防,完全被動,終於兵不血刃將其俘獲,使其還未起兵便已失敗。

唐高宗接到捷報後,非常高興,設宴犒勞裴行儉,並對裴行儉說:“比以西服未寧,遣卿總兵討逐,孤軍深入,經途萬里。卿權略有聞,誠節夙著,兵不血刃,而凶黨殄滅。伐叛柔服,深副朕委。”(《舊唐書·裴行儉列傳》)讚美之情溢於言表。

同年十月,單于都護府(治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東突厥酋長阿史德溫傅、阿史那奉職率部反唐,管內二十四州皆應之,有眾數十萬,嚴重威脅了唐朝北疆的安全。唐廷以都護府長史蕭嗣業率軍進擊,結果失敗而歸。此後突厥乘勝南下,攻掠定州(治今河北定州市)。被刺史霍王李元軌用計擊退。初五,唐廷遣左金吾衛將軍曹懷舜屯兵井陘(今河北井陘北),右武衛將軍崔獻屯兵龍門(今山西河津縣西),以防突厥深入。突厥引奚、契丹攻掠營州(治今遼寧朝陽),又被戶曹唐休璟率兵擊破之。

十一月初六,唐高宗再次賜酒宴,意猶未盡地說:“卿文武兼資,今故授卿二職。”(《舊唐書·裴行儉列傳》)當即以裴行儉為禮部尚書,併兼檢校右衛大將軍。通過平定阿史那都支一戰,唐高宗知道裴行儉善於用兵,可當大任,便於二十七日詔命裴行儉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率太僕少卿李思文和周道務將兵18萬出兵征討東突厥,還令西軍檢校豐州都督程務挺、東軍幽州都督李文暕,督率所部,受裴行檢節度。至此,唐軍總兵力達30餘萬,分路北進。唐軍軍“旗幟亘千里”,史稱“唐世出師之盛,未之有也。”(《舊唐書· 裴行儉列傳》)同時,唐高宗還命回紇兵自漠北南下,準備南北夾攻,一舉擊破突厥,以安定北邊。

裴行儉率軍進至朔州(治今山西朔縣),得知蕭嗣業是因運糧被劫,以至士兵餓死所至,於是胸有成竹對部下說:“以謀制敵可也。”(《新唐書·裴行儉列傳》)然後又具體地說:“用兵之道,撫士貴誠,制敵貴詐。前日蕭嗣業糧運為突厥所掠,士卒凍餒,故敗。今突厥必復為此謀,宜有以詐之。”(《資治通鑑·卷第二百零二》)裴行儉將計就計,用偽裝糧車300輛,每車內伏壯士5人,各持陌刀(長柄兩刃刀)、勁弩,以老弱士卒數百人牽引而進,並伏精兵於險要地段,待機出擊。突厥見糧車,遂派兵搶糧,押運的士卒棄車散走。突厥兵驅車就近水草,解鞍牧馬,欲取糧食,車內壯士當即躍出,突然襲擊,突厥兵驚恐奔逃。唐伏兵也乘勢突擊,大敗搶糧的突厥兵,殺獲幾盡。經過此戰,突厥軍再不敢靠近唐軍的糧車。

裴行儉引軍進至單于府北。一天傍晚,已宿營完畢,所扎大營四高中低。裴行儉見後,令將士移營於高岡,但屬下認為:“士安堵,不可攏。”(《新唐書·裴行儉列傳》)裴行儉堅決不從,並強令將士加快搬遷速度。當晚,暴風雨大作,前置營地很快便被淹沒,水深丈余,唐軍將士見狀無不嘆服,但不知其中是何原故,便問裴行儉,裴行儉笑著說:“自今第如我節制,毋問我所以知也。”(《新唐書·裴行儉列傳》)從此更加唐軍將士聽命於裴行儉調遣(因為裴行儉本是文官,未立戰功,雖有西域一戰,仍很難服從)。

永隆元年(680年)三月,裴行儉揮軍北進,與突厥戰於黑山(今內蒙古包頭西北大青山),大破突厥軍,俘阿史那奉職,前後殺獲不可勝數。阿史那泥熟匐為其部下殺死,持其首級來降。突厥餘部西退狼山(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聯合旗境)。裴行儉於是凱鏇而歸。

此戰,裴行儉妙用“木馬計”,以偽裝糧車誘突厥就範,然後以突襲、伏擊和快速進攻,擊敗突厥,維護了唐北疆的安全。

裴行儉撤軍後,突厥餘眾再圍雲州(治今山西大同),被代州都督竇懷愆、右領軍中郎將程務挺率部擊破。永隆二年(681年)正月,突厥又攻原(治今寧夏固原)、慶(治今甘肅慶陽)等州。唐廷於初五令右衛將軍李知十等率兵屯涇(治今甘肅涇川北)、慶二州,以備突厥。時突厥阿史那伏念自立為可汗,與阿史德溫傅連兵反唐,進犯唐地。唐高宗於二十三日再度任命裴行儉為定襄道大總管,右武衛將軍曹懷舜、幽州都督李文晾為副,率軍進擊,以圖擊破突厥,安定北方。

三月,曹懷舜與副將竇義昭領前軍北進。因輕信關於阿史那伏念與阿史德溫傅均在黑沙(今內蒙呼和浩特東北)以北、左右只有20名騎兵以下、乏糧的軍情報告,便留老弱於瓠盧泊(今呼和浩特東北),率輕銳倍道兼行,欲尋突厥決戰。但至黑沙,一無所見,人馬疲頓,只得引兵徐還。及至長城北,方遇阿史德溫傅部,雙方小戰即各自引去。曹懷舜等撤至橫水,又遇阿史那伏念軍。於是曹懷舜、竇義昭、李文晾及副將劉敬同四軍合為方陣,且戰且行,過一日,阿史那伏念軍乘風進擊,唐軍擾亂,曹懷舜等棄軍而走,唐軍大敗,死者甚眾。曹懷舜等聚集散兵,收斂金帛賄賂阿史那伏念,與其約和得還。阿史那伏念部也向北撤去。

閏七月,裴行儉軍於代州陘口(今山西代縣西北陘嶺關口),薦於唐軍屢敗,突厥軍尚強這一點,裴行儉沒在強攻,而是多次使用反間計,使阿史那伏念與阿史德溫傅互相猜忌。阿史那伏念恐懼,於是留下妻子、輜重於金牙山,親率輕騎南下欲襲曹懷舜部。裴行儉乘其後方空虛,即令副將何迦密自通漠道,程務挺自石地道,率軍突襲突厥牙帳金牙山。阿史那伏念與曹懷舜約和而還後,及至金牙山,失其妻子、輜重,士卒又多染疾病,被迫引軍北走細沙(今地不詳)。裴行儉遂令副總管劉敬同、程務挺等率單于府兵追擊。阿史那伏念表示請執阿史德溫傅以自效,裴行儉表示對此保密,並答應降後不殺。但阿史那伏念當時尚有猶豫,加上自恃道遠,估計唐軍必不能至,於是疏於戒備。結果唐軍迅速趕到細沙,阿史那伏念聞訊驚亂不已,不能整其部眾,只好執阿史德溫傅取小道來降。當時唐軍營前塵土飛揚,偵察兵驚慌來報,但裴行儉卻鎮定地說:“此是伏念執溫傅來降,非他。然受降如受敵,但須嚴備。”(《舊唐書·裴行儉列傳》)於是命令嚴加防備,只派遣一名使者到前邊迎接阿史那伏念。不久,阿史那伏念果然帶阿史德溫傅來降。至此,突厥盡平餘部。裴行儉帶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溫傅回長安。唐高宗見裴行儉再次戰勝突厥,非常高興,派戶部尚書崔知悌到軍中犒勞。

此戰,裴行儉於進攻中用間,適時捕捉戰機,乘虛奔襲突厥牙帳,繼而快速追擊,迫使阿史那伏念猝不及防,不得不執阿史德溫傅而降。

十月,裴行儉回京。但與以往不同是,這次獲勝裴行儉不但沒被得到獎賞,反而遭到誣陷。原來侍中裴炎一來妒忌裴行儉之功,二來與程務挺關係很好,便上奏說:“伏念為副將張虔勖、程務挺所逼,又回紇等自磧北南向逼之,窮窘而降耳。”(《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裴行儉只是因以往的功績才被封為聞喜縣公。不但如此,唐高宗還將已許諾不殺的阿史那伏念及阿史德溫傅斬首於市,此從而開了唐朝殺降將的序幕,為將來突厥上層人物的再次叛唐,埋下了禍根。裴行儉感嘆道:“渾、浚前事,古今恥之。但恐殺降之後,無復來者。”(《舊唐書·裴行儉列傳》)從此,他便稱疾不出。

裴行儉智取西突厥阿史那都支後,又有阿史那車薄率西突厥十姓(10個部落)於永淳元年(682年)二月反唐,四月圍攻弓月城(今新疆霍城西北),威脅唐西北邊疆。為此,唐高宗只好起用熟悉西域風土人情裴行儉為帥。初八,唐高宗任命裴行儉為金牙道行軍大總管,率3總管兵分道進攻西突厥。裴行儉以國家利益為重,準備再次出征。但是還未出發,裴行儉便於四月溘然去世,享年六十四歲。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裴行儉的去世,使唐高宗非常難過,鑒於裴行儉為大唐所立的功績,唐高宗追贈他為幽州(洽薊縣,今北京城西南)都督,謚曰獻。並特令皇太子差六品京官一人檢校家事,待子孫能自立時乃停。唐中宗李顯繼位後,又追贈裴行儉為揚州(治江都縣,今江蘇揚州市)大都督。裴行儉少子裴光庭,在開元年間官至侍中,也是一位有作為的宰相。

裴行儉工於草書,為當時名家,唐高宗聽說,曾令他用百卷素絹,草書《昭明文選》一部,反覆披覽,十分欣賞。裴行儉因此被賜帛五百段。裴行儉曾對人說:“褚遂良非精筆佳墨,未嘗輒書,不擇筆墨而妍捷者,唯余及虞世南耳。”(《舊唐書· 裴行儉列傳》)他的“其先器士後文藝”的觀點至今仍有一定現實意義。裴行儉著有文集二十卷,所撰《草字雜體》達數萬言。

裴行儉還通曉陰陽、算術,每次出征必選吉日。裴行儉鑑別人才也很準確。任吏部侍郎時,前進士王劇、蘇味道都未成名,裴行儉偶然見到他們,便覺非等閒之輩,對他們另眼相看,對他們說:“二子亦當掌銓衡之任。”(《舊唐書·王勃列傳》)並說:“有晚年子息,恨不見其成長。二公十數年當居衡石,願記識此輩。”(《舊唐書·裴行儉列傳》)當時,王劇的弟弟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都以文才而聞名,吏部侍郎李敬玄盛讚四人,但見面後,裴行儉便說:“士之致遠,先器識,後文藝。如勃等,雖有才,而浮躁炫露,豈享爵祿者哉?炯頗沈嘿,可至令長,余皆不得其死。”其後,王劇、蘇味道相繼為吏部,王勃落水淹死,楊炯死於盈川縣令任上,盧照鄰因患病不愈,投水自盡,駱兵王因謀反被處死,一切皆如裴行儉所言。

此外,裴家流傳在民間的傳說也很多,如戲曲《牆頭馬上》就是描寫裴行儉家中的事情,不過裴行儉在戲裡面卻成了一個巴結權貴的反面人物。

歷史上,裴行儉素以儒將稱著,當時唯劉仁軌能與其相比。史書稱:“昔晉侯選任將帥,取其說《禮》《樂》而敦《詩》《書》,良有以也。夫權謀方略,兵家之大經,邦國系之以存亡,政令因之而強弱,則馮眾怙力,豨勇虎暴者,安可輕言推轂授任哉!故王猛、諸葛亮振起窮巷,驅駕豪傑,左指右顧,廓定霸圖,非他道也,蓋智力權變,適當其用耳。劉樂城、裴聞喜,文雅方略,無謝昔賢,治戎安邊,綽有心術,儒將之雄者也。”(《舊唐書· 裴行儉列傳》)

裴行儉的軍事生涯只有短短的十一年,僅指揮了三次作戰,但仍給留下了豐富的軍事思想,值得後世兵家學習和借鑑。

裴行儉軍事思想:

1、先謀後戰,以智取勝的軍事思想。裴行儉熟讀兵法,深知“兵者詭道”的道理,所以在歷次征戰中,均是以智取勝。或瞞天過海,隱蔽作戰意圖,麻痹對方,然後攻其不備,一戰而勝;或用“木馬計”,以偽裝糧車誘突厥就範;或於進攻中用間,適時捕捉戰機。三次作戰都集中體現了這個思想,尤其以“木馬計”最令人叫絕。縱觀有唐名將,有如此境界者,唯裴行儉、李光弼、張巡三人而已。所以說用“智”是裴行儉最具代表性的軍事思想。

2、主張“慎戰”,不打無把握之戰的戰略思想。這點在處理吐蕃問題的時表現最為突出。當時吐蕃贊普去世,八歲的器弩悉弄繼位。而唐高宗只看到了吐蕃新君繼位,表面上似政局不穩,欲乘機進攻吐蕃。但裴行儉卻知吐蕃內部團結,大臣和睦,尤其是手握大權的欽陵,更是用兵如神,多次擊敗唐軍,如果朝廷冒然出兵,定遭大敗,所以他勸唐高宗不要出兵。唐高宗采也納了他的建議,避免了不必要的損失。

3、臨危不亂,鎮定自若的大將風範。裴行儉雖是文官出身,但每逢大事,卻總是從容不迫,指揮若定。在征阿史那都支時,裴行儉出發後,需經大漠,結果嚮導因沙暴帶錯了路,形勢十分危急。但裴行儉神色自若,安營紮寨後後,佯裝虔誠祭祀,並告訴部下:“水泉非遠。”(《新唐書·裴行儉列傳》)部下聽後,軍心方安。不久雲收風靜,數百步之外,水草豐美。眾人皆佩服不已,將其比作西漢貳師將軍李廣利。後來率軍突襲到阿史那都支的牙帳時,並不急於進攻,而是讓阿史那都支產生錯覺,然後兵不血刃,計擒阿史那都支。此外征討阿史那伏念時,憑“自今第如我節制,毋問我所以知也”一句,其風範如何便可想而知。

3、採取先緩後急,麻痹對方,然後攻其不備,實施連續作戰,速戰速決的作戰指導。在三次征戰中,裴行儉或製造緩期西進、遊獵等假象;或偽裝糧車誘敵就範;或用巧用離間計,以求迷惑以、麻痹對方,當敵人放鬆戒備後,採取突襲戰術快速進兵,使敵猝不及防,完全陷於被動,然後再連續作戰,速戰速決,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小的代價來取得最大的勝利。

4、善於用間,以間破敵。凡歷代名將,均不乏用間者,如田單、王翦、韋孝寬、長孫晟等。在雙方相持不下時,用間往往能等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裴行儉小試牛刀,便取得了重大勝利。

5、待人寬厚,善於撫眾。史書中雖沒明確記載這點,但從幾件事便能看出。在征討阿史那都支時,裴行儉將臨時招募的勇士在短時間內訓練成正規部隊,可見練兵水平之高。一次裴行儉命令隨從取犀角、麝香,結果都給遺失了;又有皇帝下令賞賜裴行儉馬和馬鞍一套,禮部令史在送來時,因馬跑得太快,結果馬倒鞍破,這兩個人都畏罪逃走。裴行儉派人將他們召回,並安慰道:“爾曹豈相輕耶?皆錯誤耳。”(《舊唐書·裴行儉列傳》)並待之如出。在平定阿史那都支時,唐軍繳獲了大量珍寶,胡人酋長和唐軍將士都想一飽眼福。裴行儉遂專門設宴,讓眾人觀賞。珍寶中有一個瑪瑙盤,寬二尺多,光彩照人。軍吏王休烈捧著盤子上台階時,跌了一跤,將盤子摔碎,王休烈嚇得面如土色,連連叩頭,連血都流了出來。而裴行儉卻連惋惜的表情都沒有,並說:“爾非故也,何至於是!”(《舊唐書·裴行儉列傳》)裴行儉還將唐高宗賞賜的資產金器3000多件和牲畜3000多頭,幾天內全部分給親朋屬下,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6、發現和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材。裴行儉除了善於識人外,還發現並培養了程務挺、張虔勖、崔智辯、王方翼、黨金毗、劉敬同、郭待封、李多祚、黑齒常之等大批軍事人材,這些人後來為大唐建立了不朽的功勳,皆為一代名將。僅官至刺史、將軍的就達數十人。。

7、長於理論,善於總結經驗。裴行儉早年隨蘇定方學習兵法,在軍事理論上造詣頗深,加上文官出身,所以善於總結經驗。裴行儉曾撰寫兵書《選譜》十卷,書中記載了安置軍營、行陣部統、克料勝負、甄別器能等四十六訣,後 來武則天令秘書監武承嗣到裴家將其全部取走,藏於宮內,未能流傳下來,甚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