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休璟簡介

唐休璟

唐休璟(627—712年),名璇,字休璟,以字行,京兆始平人(今陝西興平東南),唐朝名將。

唐休璟的曾祖父唐規,在北周時曾官拜驃騎大將軍、安邑(今山西運城東北安邑)縣公;祖父唐宗,在隋朝大業末年出任朔方(治岩綠,今陝西靖邊東北白城子)郡丞。時值隋未大亂,梁師都乘機起兵反隋,欲占據朔方,唐宗寧死不屈,最後被梁師都殺害。

唐休璟很小便成為孤兒,先後拜馬嘉運、賈公彥為師,授傳《易》《禮》。由於唐休璟刻苦好學,很快便舉明經。永徽中,唐休璟在吳王李恪的府中出任典簽,因“無異材”,被調任營州(治柳城,今遼寧朝陽)戶曹。

調露元年(679年),突厥叛唐,並擊敗唐將蕭嗣業,聲勢益振。同時還煽動奚、契丹部落,侵犯邊境,掠奪財物。不久,羯胡與桑乾突厥也起兵反唐。十月,突厥引奚、契丹攻掠營州,營州都督周道務遂派遣唐休璟率兵征討,唐休璟於獨護山大破敵兵,斬獲甚眾。經此一戰,叛軍的攻勢被暫時遏制。唐休璟因此戰的勝利,超拜豐州司馬。

永淳元年(682年),後突厥阿史那骨篤祿自稱可汗,再次起兵反唐,不斷攻掠唐北方邊地各州。弘道元年(683年)二月,突厥叛眾又相繼入寇定州(治定縣,今河北定州)、媯州(治今河北懷來東南),被定州刺史、霍王李元軌擊敗。三月,骨咄祿又率部圍攻單于都護府,俘殺司馬張行師。唐庭以勝州(治榆林,今內蒙古托克托西南)都督王本立、夏州(治岩綠,今陝西靖邊東北白城子)都督李崇義率軍分道援救,都被突厥擊敗。五月,骨咄祿攻掠蔚州(治靈丘,今屬山西),殺刺史李思儉。豐州都督崔智辯率部在朝那山(在今內蒙古五原南、黃河北)截擊,官軍大敗,崔智辯戰敗被俘殺。

阿史那骨咄祿連敗唐朝三大都督,朝廷大震,以致多數大臣提議廢罷豐州,遷其百姓於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夏二州。唐休璟對朝廷這種軟弱的作法表示堅決的反對,他在給唐高宗的奏書中說道:“豐州控河遏賊,實為襟帶,自秦、漢已來,列為郡縣,田疇良美,尤宜耕牧。隋季喪亂,不能堅守,乃遷徙百姓就寧、慶二州,致使戎羯交侵,乃以靈、夏為邊界。貞觀之末,始募人以實之,西北一隅,方得寧謐。今若廢棄,則河傍之地復為賊有,靈、夏等州人不安業,非國家之利也。”(《舊唐書·唐休璟 列傳》)在唐休璟的一再堅持下,朝廷採納了唐休璟的建議,豐州得以保存下來。事實證明,豐州的保存,在後來唐朝抵禦突厥入侵的戰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同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去世,太子李顯繼位,是為唐中宗,但朝廷的大權卻掌握在武則天的手中。

鑒於唐休璟的優異表現,尤其是在堅持不廢豐州的問題上更是使他名聲大震,這逐漸引起了武則天的注意。不久,武則天唐中宗廢為廬陵王,立第四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自己臨朝稱制。此後又相繼平定了各方的反對勢力,開始專制朝政。垂拱(685—688年)中,武則天將唐休璟調往西域,出任安西副都護。

此時西域的形勢對唐極非常不利,安西四鎮皆被吐蕃占領。唐休璟剛到任,便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原來唐朝為消除西邊威脅,決定與吐蕃展開決戰,便於永昌元年(689年)五月,以文昌右相韋待價為安息道行軍大總管,負責指揮全軍。但韋待價無將帥之才,臨陣時慌亂不堪,只好勉強應戰。時值天降大雪,唐軍糧運不繼,士兵饑寒交迫,死亡甚眾。而久居高原的吐蕃軍則乘勢進擊,連克焉耆(今新疆焉耆)、龜茲(今新疆庫車)等重鎮。唐軍大敗而還。武則天大怒不已,將韋待價除名流放。剛到任的唐休璟 立即組織人力物收容前方敗回的士兵。由於指揮得力,沒有再給吐蕃軍以可乘之機,西部邊境暫得到了安定。

不久,唐休璟遷西州(治高昌,今新疆吐魯番)都督。唐休璟在任期間,運籌帷幄,成功地收復了安西四鎮:即龜茲(今新疆庫車)、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闐(今新疆和田西南)、碎葉(今新疆庫車、喀什、和田及巴爾喀什湖南)的作戰。

安西都護府是唐在貞觀十四年(640年)八月攻滅高昌後,於九月在西州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北雅爾湖村附近)設定的,負責管理西域地區軍政事務。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軍進駐龜茲國以後,便將安西都護府移至龜茲國都城,同時在龜茲、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闐、疏勒四城修築城堡,建置軍鎮,由安西都護兼統,故簡稱“安西四鎮”。王方翼出任安都護後,築碎葉城替代了焉耆。和一般羈縻州府不同,安西四鎮乃是唐朝西域邊防的軍事重鎮,是唐朝通往西亞的交通道。唐恢復了再西域的統治 使吐蕃深感不安,於是在垂拱三年(687年),吐蕃軍翻越喀喇崑崙山和崑崙山進入西域,攻克安西四鎮,而後長驅東入,前鋒直達敦煌(今甘肅敦煌西)。

吐蕃於再克四鎮以後,為了進一步向西突厥十姓故地進行擴張,扶立興者亡可汗阿史那元慶長子阿史那餒子為西突厥可汗,立國碎葉川西弩失畢之地,興兵犯唐,企圖獨霸西域。就在吐蕃兵勢漸盛之時,吐蕃內部卻發生的問題。天授二年(691年),吐蕃贊普都松芒波傑不甘政權為噶爾家族專斷,第一次親自主持了這一年的盟會。定期盟會制度是吐蕃政治生活的重要特徵。此次褫奪大論噶爾·欽陵的主盟權,可見該家族地位之不穩。此時的唐軍由於在河隴戰場的連續失利,便改向西域發展。

唐休璟抓住吐蕃內爭的有利時機,上表朝廷,請求發兵抵禦吐蕃,收復安西四鎮。武則天遂於長壽元年(692年),破例啟用了儀風三年曾隨劉審禮西征而被蕃軍俘虜,熟諳吐蕃軍情的右鷹揚衛將軍王孝傑為武威軍總管。由唐休璟負責出謀劃策,王孝傑負責統兵出征。為此,唐休璟重新調整了邊防部署,周密策劃了這次大規模的反攻作戰。比如鑒於唐軍兵力有限,唐休璟就特意聯合了武衛大將軍、附唐的原西突厥首領阿史那忠節共同出兵,從而解決了兵力不足的問題。

長壽元年(692年)十月,王孝傑率部抵達西域後,立即從西州出發。由於唐休璟布置周密,王孝傑大破受吐蕃冊封的西突厥可汗阿史那餒子,擊敗噶爾·欽陵的援軍。隨後,王孝傑率唐軍轉戰數千里,一路勢如破竹,直至於闐等地,大破吐蕃。二十五日,王孝傑乘勝一舉收復龜茲、于闐、疏勒等鎮。突騎施(突厥部落之一,其地當在今新疆伊犁河以西,熱海以東)首領烏質勒也乘機助唐發起攻擊,自東突厥手中奪回碎葉城,交付於唐。自此,唐朝重新收得安西四鎮。在接受安西四鎮幾度失陷的教訓後,武則天為鞏固西域的邊防,重新加強唐朝在西域的統治,派重兵(24000人)駐守四鎮,還將安西大都護府還治龜茲,從而摧毀了吐蕃苦心建立的西域統治體制。至此,唐與吐蕃結束了在西域反覆爭奪的局面,安西四鎮的形勢逐漸穩定下來。

唐朝在此戰作戰中之所以能夠成功地收復安西四鎮,與唐休璟的功勞是分不開的。在戰機的選擇上,唐休璟利用了吐蕃內亂、軍心不穩這一缺點,主張果斷出擊。在對手的選擇上,主張以打擊吐蕃為主,並不失時宜地聯合西突厥、突騎施等部落,不僅成功瓦解了吐蕃的聯盟,還解決了兵源問題。在作戰指導上,鑒於從唐朝本土到西域的道路遙遠險阻,後勤供應困難,唐休璟制定了長驅直入、連續作戰的戰術,不給吐蕃以喘吸之機,最終速戰速決。

安西四鎮的收復,對唐朝撫慰西突厥,保護中西陸上交通要道,鞏固唐的西北邊防,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當武則天接到捷報後,顯得無比的興奮,她對侍臣說:“昔貞觀中貝綾,得此蕃城,其後西陲不守,並陷吐蕃。今既盡復於舊,邊境自然無事。”(《舊唐書·王孝傑列傳》)戰後,王孝傑因軍功晉升為左衛大將軍,而唐休璟因無“軍功”,沒得到任何封賞。

聖歷二年(699年),唐休璟調任河隴防線,官拜司衛卿,兼涼州(治姑臧,今甘肅武威)都督、右肅政御史大夫,持節隴右諸軍州大使。

吐蕃見西域已為唐軍所收復,一時無力攻占,便將戰場轉自河隴地區。久視元年(700年)閏七月二十一日,吐蕃經過一段整頓內政以後,贊普器弩悉弄親自率大軍出征。器弩悉弄令大將麴莽布支率數萬兵馬進攻涼州,並準備圍攻昌松(今甘肅武威東南),自已駐兵河州(治枹罕,今甘肅臨夏)為後援。

大兵壓境,唐休璟沒有據城死守,而是指揮數千唐軍主動出擊,雙方在昌松附近的港源谷遭遇,列陣對峙。唐休璟登高眺望敵陣,見吐蕃士兵旗鎧鮮明,氣勢極盛。便對部下說:“自欽陵死,贊婆降,麴莽布支新知賊兵,欲曜威武,故其國中貴臣酋豪子弟皆從之。人馬雖精,不習軍事,吾為諸君取之。”(《舊唐書·唐休璟列傳》)隨後唐休璟親自披甲上陣,躍馬揮刀殺入沖向敵營。唐軍士卒在唐休璟的鼓舞下,士氣高漲,群情激奮,一時喊殺聲震天。吐蕃軍逐漸難以抵擋。唐休璟乘機指揮唐軍一鼓作氣,先後六次擊敗吐蕃軍,斬殺吐蕃軍2500人,並俘獲兩員副將。吐蕃軍大敗而逃。隨後唐休璟築“京觀”而還。

此次作戰,身為主帥的唐休璟在面對強敵的情況下,不採取固守待援的下策,而是主動出擊。戰前夠激勵士卒,並對蕃軍軍情了如指掌,臨陣又身先士卒,衝殺在前,加上將士同心,最終獲得勝利。

此戰後,唐休璟入朝。吐蕃 在戰敗之後,於長安元年(701年)九月十五日派大臣論彌薩前來求和,武則天大喜,於十九日在麟德殿設宴款待吐蕃使者,唐休璟也參加了這次宴會。席間,武則天發現吐蕃 使者常偷看唐休璟,便問是什麼原因。吐蕃使者這才說:“往歲洪源戰時,此將軍雄猛無比,殺臣將士甚眾 ,故欲識之。”(《舊唐書·唐休璟列傳》)武則天聞聽此言,方知其中詳情,大為驚嘆,立即擢升唐休璟為右武威、右金吾二衛大將軍。

長安三年(703年)七月二十一日,身為夏官尚書的唐休璟被任命為同鳳閣鸞台三品。當時突騎施酋長烏質勒與西突厥各部落互相攻伐,結果使安西和大唐的聯繫一斷斷絕。武則天接到軍情後命令唐休與各位宰相商議解決辦法。俄頃間唐休璟便把商議好的辦法就呈報了上來,隨後派人傳送邊境。十幾天后,安西諸州請朝廷派兵接應,具體的時間與唐休所預想的完全一樣。武則天因此對唐休璟大為讚賞,感慨地說:“恨用卿晚。”並且對魏元忠、楊再思、李嶠、姚元崇、李迥秀幾位宰相說:“休璟諳練邊事,卿等十不當一也。”(《舊唐書·唐休璟列傳》)

不久,唐休璟轉任太子右庶子,依舊知政事。

長安四年(704年)七月,張易之等人被下獄,鸞台侍郎、知納言事、同鳳閣鸞台三品韋安石上奏檢舉其所犯罪行,武則天下令將張易之等人交付韋安石和唐休璟審訊,但還沒等此案審理完畢,事情就已經發生了變化。時契丹人入塞攻唐,武則天於八月初一任命韋安石兼任檢校揚州長史,初七,又任命唐休璟復拜夏官尚書,兼任幽州、營州都督、安東都護。時太子李顯在東宮,唐休璟赴任之前,秘密地對太子說:“張易之兄弟幸蒙寵遇,數侍宴禁中,縱情失禮。非人臣之道,惟加防察。”(《舊唐書·唐休璟列傳》)

神龍元年(705年),中宗復位。四月二十五日,唐休璟被任命為輔國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封酒泉郡公。唐中宗還對唐休璟說:“卿曩日直言,朕今不忘。初欲召卿計事,但以遐遠,兼懷北狄之憂耳。”(《舊唐書·唐休璟列傳》)五月二十六日,又加特進,拜尚書右僕射。

同年秋,唐朝竟內發洪水,為此唐休璟先後再次上書,提出引咎辭職。但唐中宗沒有同意,並下書安慰他道:“陰陽乖爽,事屬在予,待罪私門,難依來表。”(《舊唐書·唐休璟列傳》)不久,唐休璟又遷中書令、京師留守、加檢校吏部尚書。後來又以唐休璟是先朝舊臣,賜實封戶三百,封宋國公。

神龍二年(706年)三月,唐休璟提出回家養老,獲得批准。不久,唐休璟復出,官拜太子少師、同中書門下三品。

景龍二年(708年)三月,後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率眾西征西突厥突騎施,漠南空虛。朔方道大總管張仁願上書請求乘虛奪取漠南之地,在黃河以北修築三座首尾相應的“三受降城”,以斷絕突厥的南侵之路。因為朔方軍以前一直與突厥以黃河為界,唐軍守河南,突厥守河北。河北岸有一拂雲神祠,突厥每次入寇,必先在祠堂“謁祠禱解,然後料兵度而南”(《舊唐書·張仁願列傳》)。如乘虛占領漠南,並在河北岸修築三城,首尾相應,即可斷突厥南侵之路。奏疏送至京師後,中宗集大臣商議。這本是個非常好策略,與當年唐休璟不廢豐州有異曲同工之處,但但此時的唐休璟 卻認為“兩漢以來皆北守河,今築城虜腹中,終為所有。”(《舊唐書·張仁願列傳》)因而表示反對。最後在張仁願的執意請求下,唐中宗最後答應了張仁願所請。結果“六旬而三城就”,“自是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無復寇掠,減鎮兵數萬人。”(《舊唐書·張仁願列傳》)

同年,唐休璟再次回家養老。唐休璟在晚年非常貪戀權位,“年力雖衰,進取彌銳。”(《舊唐書·唐休璟列傳》)年過八十卻仍不知足,還想再次入相。為加官進級,還為兒子娶顯貴人家的養女為妻,結果受到人們的譏笑,聲譽不佳。在不斷的努力下,唐休璟於景龍三年(709年)十二月初十被再次起用,仍出任太子少師、同中書門下三品,負責監修國史。

景龍四年(710年)六月二日,唐中宗被韋後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死,殤帝李重茂即位,韋後臨朝稱制。不久,相王李旦第三子李隆基與其姑太平公主發動政變,廢殤帝,殺韋後,扶相王即位,是為唐睿宗,改元景雲。“九月二十三日,唐休璟拜特進,接替張仁願的朔方道大總管之職,以備突厥。並停其舊封,另賜實封一百戶。

景雲二年(711年),唐休璟辭官回家,頤養天年。延和元年(712年)七月,唐休璟去世,終年八十六歲。唐廷追贈唐休璟為荊州(治江陵,今屬湖北)大都督,謚曰忠。其子唐先慎襲爵,後官至陳州(治宛丘,今河南淮陽)刺史。次子唐先擇,開元中為右金吾衛將軍。

唐休璟與裴行儉、劉仁軌、婁師德等都是文官出身,後掌管軍事,出將入將,被後人傳為美談。唐休璟對邊境事宜非常熟悉,東起碣石(今河北昌黎西北),西至安西四鎮,連綿萬里的山川要塞,他都能熟記於心,故 數次出征都未嘗敗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