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村寧次簡介

長沙會戰

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長沙地區進行的三次會戰。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日本為了配合德、意兩國的戰爭攻勢,在中國掀起新的軍事行動,接連發動三次長沙大戰,主要目標均在奪取長沙。

第一次長沙會戰亦稱“贛湘會戰”,戰役從1939年9月至10月。日軍侵占武漢、南昌後,為鞏固和擴大其占領區,企圖殲滅中國第九戰區主力於湘北、贛北地區。在第十一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指揮下,調集四個師團、兩個支隊及航空兵、海軍各一部,約十萬人,從贛北、鄂南、湘北三個方面向長沙發動進攻。中國第九戰區代理司令長官薛岳率三十多個師,近四十萬兵力,以一部配置在贛北、鄂南阻止進犯之日軍;主力於湘北方面,以逐次抵抗消耗日軍,挫敗其進攻。9月13日,贛北方面靖安、奉新之敵首先向西猛進,被守軍阻於修水地區。鄂南日軍於9月22日分別由通城、大沙坪等地南犯,於9月底先後進占平江、長壽街、獻鍾等地,以策應湘北南下之日軍的行動。湘北方面系日軍主攻方向,於9月18日發動正面攻勢,23日突破新牆河防線,26日主力強渡汨羅江,28日抵達長沙外圍。中國軍逐次撤退,並在兩翼伏擊日軍。日軍察覺其湘北南下長驅直入之部隊,左翼暴露,受到威脅,交通線過長難以保障,為避免陷入不利態勢,遂於10月3日向新牆河以北後撤。中國軍隊乘日軍撤退之機實施反攻,分別向青山市、福臨鋪、金井及三姊橋等地追擊,先後克復該地,至10月14日日軍退至原陣地。此役是中國軍隊自抗戰以來首次用武力迫使日軍回復到戰前原態勢的一次戰役。

第二次長沙會戰從1941年9月至10月。日軍為了再次打擊中國第九戰區的主力,於9月初以第十一軍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揮四個師團、兩個支隊和航空兵、海軍各一部,約十二萬人,由岳陽以南向長沙地區發動第二次進攻。中國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指揮十四個軍,近三十萬兵力,計畫在湘北方面誘敵主力於汨羅江以南金井、福臨鋪、三姊橋以北地區,反擊而殲滅之。9月6日,日軍為掩護其主力集中展開並隱蔽主要方向的企圖,以一部向臨湘以南的大雲山地區進犯,守軍頑強抵抗,直至17日未獲進展。18日,日軍正式發起進攻,分多路強渡新牆河,守軍在給敵一定殺傷後遂後撤轉至側翼陣地。26日,日軍主力向長沙猛攻。次日,日本傘兵在長沙東北部降落。28日,日軍一部突入長沙市區,另一部於29日進入長沙以南,侵入株洲。中國軍隊頑強反擊,並有一部乘日軍在武漢方面兵力空虛,向武漢以西的宜昌一線進擊,日軍被迫於10月1日由長沙向北撤退,9日退回新牆河以北地區。至此,恢復了戰前態勢,第二次長沙會戰結束。

第三次長沙會戰從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日軍為防止中國軍隊策應廣九路香港方面的作戰,以第十一軍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揮四個師團、三個旅團(支隊),約十二萬兵力,發動第三次長沙會戰。薛岳指揮十四個軍共三十七個師的兵力,採用“後退決戰”、“爭取外翼”的作戰方針,將日軍誘至長沙附近四面包圍,並切斷其後路。12月24日,日軍分數路強渡新牆河南犯,中國守軍頑強阻擊,節節抵抗,然後向東部和南部山地轉移。29日,中國軍隊第二線兵團從鄂、桂、粵三省源源開至戰場,使中國軍隊保持著外線挺進的有利態勢。1942年1月1日,日軍向長沙外圍守軍發起猛烈攻擊,守軍英勇抵抗。預備十師葛先才團與敵激戰兩日,最後連伙、馬都上陣與敵肉搏,保住了修械所陣地,全團倖存者僅五十八人。1月4日,第九戰區組織全線反攻,日軍潰逃,至16日日軍撤至新牆河以北地區,雙方恢復原態勢。

長沙會戰是太平洋戰爭開始後盟國的第一次大捷。英美輿論紛紛讚揚,英國《泰晤士報》發表社論說:“12月7日以來,同盟軍唯一決定性的勝利系華軍的長沙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