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簡介

王震

中文名稱: 王震

生 卒 年: 1993年3月12日

生平簡介

王震(1908~1993),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王震,1908年4月11日出生在湖南省瀏陽縣的一個農民家庭。因家境貧寒,幾度輟學務農。13歲時,王震便離開親人到長沙,在那裡,他先拉人力車,後當鐵路扳道工。1924年後,任粵漢鐵路工會長岳段分工會執行委員、工人糾察隊隊長。1927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5月轉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王震參加了長沙工人暴動,並做黨的地下交通和兵運工作。1929年,參與組織中共湘鄂贛邊區特區委和游擊隊,任特區區委書記,湘鄂贛邊區赤衛軍第六師政委。1930年後,任紅軍湘東獨立一師團政委、師政委、師黨委書記,紅八軍師政委、軍政治部主任、代理軍長,中共湘贛省委委員、省軍區代理司令員,是湘贛蘇區主要創始人之一。在湘贛蘇區英勇作戰,有力地配合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反“圍剿”鬥爭,獲三等紅星獎章。

1931年底和1934年初,王震先後參加了中華蘇維埃第一、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回到湘贛蘇區後,堅決執行毛澤東關於糾正肅反擴大化、簡單化的正確指示和粉碎敵人圍剿的戰略戰術原則,保護了一批好同志,抵制王明“左”傾軍事路線。

1934年4月,王震指揮湘贛紅軍在江西永新沙市取得了伏擊國民黨軍第四十三旅,斃傷國民黨軍旅長及官兵2000餘人的重大勝利,受到中華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通令嘉獎。同年8月,任紅六軍團政委,在任弼時領導下,與軍團長肖克執行中央紅軍長征先遣隊的任務,率部西征。在湘桂和湘黔邊境分別擊潰國民黨軍三個師和國民黨軍一個總隊,衝破湘、桂、黔三省國民黨軍隊20餘個團的圍堵,10月到達黔東,與賀龍、關向應率領的紅二軍團會師。他任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委員、中央軍委分會委員、代理軍區司令員。他參與指揮十萬坪戰鬥,殲國民黨軍3000餘人,取得紅二、六軍團會師後的第一個重大勝利。隨後,又參與指揮陳家河、桃子溪、忠堡、板栗園等戰鬥,沉重地打擊了敵人,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長征,創建、發展和鞏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

1935年11月,王震和肖克率紅六軍團會同紅二軍團一起繼續長征,在黔西、大定、畢節建立了新的根據地。1936年6月,在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後,他和任弼時、賀龍、關向應等,同紅四方面軍廣大官兵一起,堅決反對張國燾分裂紅軍、另立中央的陰謀活動,與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抗日。同年10月,在甘肅會寧實現了3大紅軍主力勝利會師。

抗日戰爭爆發後,王震任八路軍第一二○師第三五九旅旅長兼政委。1937年9月,他率部進入晉西北抗日前線,配合忻口戰役,切斷敵人交通,有力地打擊了敵軍。先後兩次勝利進行了同蒲北段破擊戰,連克寧武等7座縣城,建立抗日政權,參與創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爾後,揮師向晉察冀邊區挺進,先後進行了70餘次戰鬥,殲敵2000餘人,建立以恆山為依託的雁北抗日根據地。

1938年10月後,王震指揮部隊進行了廣靈、靈丘阻擊戰和邵家莊、明鋪伏擊戰等30多次戰鬥,殲敵3000餘人,全殲敵田中大隊,有力地配合晉察冀邊區軍民,粉碎了敵人的多次圍攻。1939年初至同年8月,率部進行了有名的上下細腰澗、作新村等幾十次戰鬥,殲敵3000餘人,擊斃敵寇常岡旅團長。三五九旅越戰越勇,連戰連捷,震驚了侵華日軍。八路軍總部和邊區政府分別授予王震所屬部隊“模範黨軍”、“百戰百勝的鐵軍”稱號。

在國民黨消極抗日、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的情況下,為了保衛陝甘寧邊區,王震奉命率部調綏德、米脂、佳縣、吳堡、清澗地區,任綏德警備區司令員,趕走了擠占我邊區的國民黨頑固派、反共摩擦專家何紹南,鞏固了陝甘寧革命根據地。

1941年初,王震率三五九旅到南泥灣,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經兩年多的努力,三五九旅開荒耕種30餘萬畝土地,年產糧400餘萬公斤,為全軍和抗日根據地樹立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光輝旗幟。毛澤東為王震親筆題詞“有創造精神”。王震被邊區選為勞動英雄,三五九旅被西北局譽為“發展經濟的前鋒”。

1942年王震兼任中共延安地委書記,延安軍分區司令員、衛戍區司令員。他率部將國民黨何文鼎部從侵占的靖邊地區趕出去,粉碎了國民黨頑固派在邊區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鞏固了陝甘寧邊區。

1944年10月,奉中央命令三五九旅主力組成八路軍南下支隊,王震任支隊司令員。他與支隊政委王首道一起率部挺進華南抗日,衝破敵寇同蒲路封鎖線,跨越黃河冰橋,突破日偽頑沿途重重阻擊,在大梧山與李先念率領的新四軍五師會師。接著,同五師一部渡過長江,在大田畈痛擊日寇,威震江南。1945年間,先後創建了以鄂南為中心的湘鄂贛游擊根據地,把江北和江南聯接起來,後又建立以衡山為依託的湘中抗日根據地。同年8月,南下支隊進抵粵北,正準備與東江縱隊會合時,國民黨頑固派乘日寇投降之機,糾集7個軍15萬人,在1000餘公里的戰線上,對南下支隊進行大規模的圍追堵截。南下支隊處境十分危險。王震奉命率部北返,殺開血路,回到中原,又與李先念部會師,任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堅持自衛,保衛中原解放區達半年之久,牽制了華南國民黨軍隊北上。

1946年6月,國民黨背信棄義,撕毀《雙十協定》,發動全面內戰,首先調集30多萬軍隊,分四路圍攻中原軍區,企圖一舉圍而殲之。王震協助李先念成功地指揮了著名的中原突圍。他直接指揮第三五九旅旅長郭鵬、政委王恩茂率部繼續北返。南下支隊征戰1萬餘公里,途經8省境地,大小戰鬥300餘次,衝破敵人100多條封鎖線,勝利返回延安,被毛澤東譽為第二次長征。

1946年冬,王震任中共晉綏呂梁區黨委書記、軍區司令員兼政委,晉綏軍區第二縱隊司令員兼政委,會同兄弟部隊進行晉西南戰役,解放了大片土地,牽制和延遲了胡宗南對延安的進攻。又指揮汾孝戰役,鞏固擴大了晉綏根據地。後任第一野戰軍第二縱隊司令員兼政委。

1947年3月,國民黨集結了34個旅25萬餘人,企圖占領我陝甘寧邊區,消滅我黨我軍首腦機關和邊區部隊。陝北戰場上我軍機動作戰兵力只有2.7萬餘人。敵我兵力十分懸殊。在毛澤東和彭德懷的直接指揮下,王震率部近萬人,參加陝甘寧邊區保衛戰。

1947年上半年,王震率部同兄弟部隊一起,在青化砭、羊馬河和蟠龍鎮的戰鬥中,三戰三捷,共殲敵1.4萬餘人。接著,會同兄弟部隊進行了隴東三邊(安邊、定邊、靖邊)戰役和榆林戰役,奠定了粉碎胡宗南進攻的基礎。8月,又會同兄弟部隊取得了沙家店戰役的勝利,殲國民黨軍主力整編第三十六師師部及兩個旅,共6000餘人。隨後,他又率部進行了關莊、岔口追擊戰,延清、黃龍追擊戰,殲滅敵人大量有生力量。1947年底,率部同兄弟部隊一起攻占運城,全殲守國民黨軍。

1948年2月,王震率部參加著名的宜瓦戰役,殲滅胡宗南主力,為取得西北戰場的大捷,作出了重大貢獻。隨後指揮和參加黃龍山、澄和荔北戰役,殲滅大量敵軍。在澄和戰役中,直接指揮部隊攻克敵軍固守的要點壺梯山,為戰役的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同年11月,率部參加冬季戰役,在他直接指揮的永豐鎮戰鬥中,殲敵1萬餘人,俘敵七十六軍軍長,創造了攻堅戰中一個軍殲敵一個軍的模範戰例。

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王震主動請纓率部進軍新疆。5月,在兄弟部隊配合下,率部解放了鹹陽、武功、扶風、岐山、蔡家坡等地,並擊退胡宗南、馬步芳、馬鴻逵部的聯合反撲。6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委。7月,參與指揮扶眉戰役,同兄弟部隊一起,殲滅胡宗南主力4個軍4.3萬餘人,為解放蘭州創造了條件。後克天水,取西寧,解放了青海。9月,率第一兵團第二軍,由西寧揮師北上,翻越祁連山,直插張掖,解放酒泉,直逼新疆,促使新疆和平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震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書記、新疆軍區代司令員兼政委。創造性地執行毛澤東提出的人民解放軍既是戰鬥隊,又是工作隊和生產隊的任務,剿滅土匪,整編起義部隊,建立地方各級政權和黨的組織,大量培養民族幹部,完成全疆的土地改革,積極恢復和發展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他率人民解放軍駐疆部隊,在兩年多時間里,開荒百萬畝,興建一批水利工程。同時,建立鋼鐵、紡織、發電、農機、水泥、煤礦等一批工礦企業。1950年8月,他派遣部隊完成了進軍阿里地區的任務。

1953年,王震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司令員兼政委。親率10萬大軍,移山填海,築路架橋,以最快的速度,新建了黎湛、鷹廈兩條鐵路。1955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國防委員會委員,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56年,王震任農墾部部長,1958年後,又組織十幾萬轉業官兵、大批支邊青年和工程技術人員,奔赴新疆、黑龍江、廣東、海南、雲南等地發展農墾事業。

“文化大革命”中,王震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1975年,任國務院副總理,協助周恩來總理、李先念副總理抓經濟工作,為穩定經濟做了大量的工作。1976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王震先後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1988年4月,在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王震是中共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曾任中央軍委常委,還是第一至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王震於1993年3月12日在廣州逝世,享年8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