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國平簡介

袁國平

袁國平(1906年—1941.1),湖南寶慶(今屬邵東縣)人。

袁國平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2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因積極參加長沙學生運動,被選為湖南省學聯執行委員。1925年11月在上海參加“南國社”。1926年1月考入廣州黃埔軍校第四期政治科,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7月隨軍北伐,任國民革命軍左翼宣傳隊第四隊隊長。10月,調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政治部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參加了平定夏斗寅叛亂的戰鬥。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五十二師七十四團一營三連指導員。1927年先後參加了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後,在廣東花縣將起義軍餘部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師,任師黨代表、師黨委書記。1928年1月,率部轉移到海豐,參與領導創建東江革命根據地的鬥爭。東江根據地失陷後,奉命經香港轉赴上海工作。1929年,被派往湘鄂贛根據地,先後任中共湘鄂贛特委委員兼宣傳部長、紅五軍代政委、紅五軍政治部主任等職。1930年初,當選為紅四、五、六軍前委委員。6月,任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在部隊建立政治工作制度,開展強有力的政治工作。同年7月,協助彭德懷等率紅三軍團攻占長沙後,帶領軍團政治部在長沙城內採取各種形式宣傳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的方針政策,使廣大市民對共產黨和紅軍有了較全面的正確了解。同時,還親自撰寫了《怎樣鞏固湖南的蘇維埃政權》和《擴大紅軍》兩篇文章,在《紅軍日報》上發表,為紅色政權的建立和鞏固,為工農武裝的建立和壯大提供了許多有益的經驗。同年8月,任紅一方面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兼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同時兼紅八軍政委、政治部主任等職。曾先後參加了第一至第四次反“圍剿”作戰,兩次入閩作戰。在反“圍剿”作戰的艱苦歲月中,率領三軍團全體政工幹部做深入細緻的政治思想工作,從而保證了全軍團在裝備低劣,物資匱泛,敵眾我寡的條件下,能戰勝敵人。陳毅曾讚揚說:“袁國平是一個好的宣傳鼓動者,有才幹。”1934年2月,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隨軍參加長征。1935年9月任北上先遣支隊第二縱隊政治部主任。長徵到達陝北後,先後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後方政治部主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三科政委,紅軍教導師政委,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政治部主任和二分校(即慶陽步兵學校)政委等職。1937年8月,任中共隴東特委書記兼八路軍駐隴辦事處主任。在隴東地區極力宣傳中共的團結抗日主張,並親自赴國民黨軍營地宣傳建立抗日統一戰線的重要意義,使隴東地區的抗日統戰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1938年春,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軍委會新四軍分會常務委員,參加開闢華東抗日根據地鬥爭。在擔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3年多的時間里,始終強調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十分注意加速新四軍的政治工作建設,並對全軍政治工作提出過4條基本任務:健全黨的工作,提高黨支部在連隊中的作用;正確執行幹部政策,充分發揮幹部的聰明才智;深入政治教育工作,使幹部戰士具有偉大的政治理想和為理想奮鬥到底的決心;確立政治工作制度和健全政治工作系統。同時,還曾編寫《新四軍政治工作十講》印發全軍指戰員學習執行,為新四軍的政治工作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1941年1月,在皖南事變中率部突圍時,不幸身中4彈,傷勢嚴重,為不拖累戰士突圍,自己用手槍對頭部扣響扳機,壯烈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