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勉簡介

呂思勉

(1884~1957)  中國歷史學家。字誠之。1884年2月27日(光緒甲申二月初一)生於江蘇省常州府陽湖縣(今常州市)。

從小入塾。十二歲時,因家貧無力延師,由其父母授以史部著作。十五歲,考入陽湖縣學。十六歲,自學古史典籍,以求系統了解古代政治歷史和政治制度。1905年起,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常州府中學堂、南通國文專科學校、上海私立甲種商業學校、瀋陽高等師範學校(後改為東北大學)、江蘇省立第一師範專修科任教,並任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編輯。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系教授,後任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1941年,上海祖界淪陷,光華大學遷川,乃攜眷歸鄉,閉戶著書。抗戰勝利後,重返光華大學。1949年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一級教授、上海歷史學會理事、江蘇省政協委員。

呂思勉注重排比史料,分類札記,長於綜合研究和融會貫通,堅持不懈地涉獵古文獻,又廣泛閱讀新出報刊和從西方引進的新文化、新思想和研究方法。他著述宏富,主要有:《白話本國史》(1923)、《呂著中國通史》(1940、1945)、《先秦史》(1942)、《秦漢史》(1947)、《兩晉南北朝史》(1948)、《隋唐五代史》(1957)、《歷史研究法》(1945)、《史學四種》、《中國民族史》(1934)、《經子解題》(1926)、《先秦學術概論》(1933)、《理學綱要》(1931)、《宋代文學》(1931)、《中國制度史》、《文字學四種》、《呂思勉讀史札記》等。其中《白話本國史》強調中國是多民族國家,按照歷史順序,分別敘述每個王朝與周圍少數民族的關係,為通史寫作開闢了新路。《呂著中國通史》上冊分門別類、系統論述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展情況;下冊分章按歷史順序敘述政治歷史變革,其中婚姻、族制、階級、財產、衣食住行等題,都是過去史書缺乏系統記載的。他所著先秦、秦漢、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四部斷代史,共三百餘萬字。每書分前後兩部分,前半部是政治史,包括王朝興亡盛衰、各種重大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政治設施的成敗得失,以及與少數民族的關係等,採用新的紀事本末體;後半部是社會經濟、文化史,分社會經濟、政治制度、民族疆域、文化學術等方面的發展情況,採用新的敘述典章制度的體例。這四部書對先秦到隋唐五代的歷史研究有疏導開拓之功。其他涉及民族史、思想史、文化史、制度史,以及史學方法方面的著作,也各具有特色。

呂思勉對經學、文字學、文學亦有獨到見解。他治學嚴肅,作風踏實,為人誠樸,謙虛謹慎。晚年想通讀《道藏》,研究道教思想,為後人開闢途徑,惜未如願,於1957年10月9日逝世於上海。

呂思勉已刊、未刊論著,80年代末計畫彙編成《呂思勉論學集》。他的全部著作,包括各種斷代史、通史、專史等,已彙編成《呂思勉史學論著》。另有《誠之詩稿》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