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公超簡介

葉公超

中文名稱: 葉公超

又名: 名崇智

性別: 男

生 卒 年: 1904—1981

國別: 中國

籍貫: 廣東省番禺

生平簡介

(1904--1981)名崇智,廣東番禺人。葉公超早年喪父,在叔父的監護下長大。五四運動時,他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是“南開救國十人團”的核心人物。五四過後,家人怕他耽誤學業,於第二年將他送往美國。在美國讀完高中、大學後,他轉入英國劍橋大學瑪地蘭學院深造。於1926年獲碩士學位,由於酷愛詩歌,他在英國認識了著名詩人艾略特,並深受其影響,這使他成為第一個向國內介紹艾略特的人。

離開英國,葉公超曾在巴黎大學作短期研究,並於當年(1926年)秋天返回北京。一開始他在北京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任教,兼任北京英文日報和遠東英文時報編輯。由於陳嗣雲(他和葉公超的父親是世交)既是北師大教授,又是英文日報主筆,所以葉公超也成了陳家常客。葉公超英文名為喬治。

1931年1月,徐志摩主編的《詩刊》在上海創刊,這使新月新朋舊侶詩作有了集中的大展示的機會。《詩刊》創辦後不久,徐志摩等名人去世,新月詩派在30年代初便大致完成了新老交替的換代,後期新月詩在美學追求上顯示了與前期新月詩的不同色彩,有了明顯的轉換和新變,同時,在人事上也有了新的聚合,在新月前期不大引人注目的清華同仁孫大雨、葉公超及新加盟的梁宗岱從不同的方面開始執牛耳,在前期新月詩的典範影響下成長的卞之琳、陳夢家、邵洵美、方瑋德、林徽音、曹葆華、臧克家等一批主要出自北大、燕京和南京中央大學的新詩人各自展示了創作上新的收穫。後期新月詩的現代主義追求中,葉公超在組織譯介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32年9月,葉公超接編《新月》,從此,《新月》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對西方現代詩藝的翻譯和介紹。而且在葉公超的指導和關心下,英國現代派大師t·s·艾略特的理論和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成為介紹的重點。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葉公超經長沙抵達昆明,擔任西南聯大外文系主任。不久,他為了保護叔父收藏的國寶毛公鼎,隻身返回上海,結果被人向日本憲兵隊告密而入獄。保釋出獄後,他逃離上海到了重慶,鏇以書生報國之志棄學從政,從此開始其外交生涯。

1947年聖誕節前夕,陳香梅與陳納德在上海虹橋路美華村寓所結婚。對於這樁相差三十多歲的跨國婚姻,女方親屬竭力反對,社會各界也議論紛紛。為此,身為外交部次長的葉公超特意從南京趕到上海,充當他們的證婚人。

1949年赴台,續任“外交部長”,兼五屆聯大“全權代表”。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美國政府在反覆權衡利害後選擇了繼續“扶蔣反共”的政策。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聲稱“台灣未來地位的決定,必須等太平洋安全的恢復、對日和約的簽訂或經由聯合國考慮”。同日,杜魯門下令美國的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以武力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進攻台灣。6月27日當晚,美國政府向台灣當局遞交了一份備忘錄,其主要內容包括:美國第七艦隊“已奉命阻止大陸攻台”,蔣軍應停止出動海空力量攻擊大陸。美國政府的備忘錄體現了妄圖策劃兩岸分裂的陰謀。對此,台灣“外長”葉公超奉蔣介石之命發表聲明,接受美國關於防衛台灣計畫的原則,但對備忘錄持有保留態度,並做出如下幾點聲明:1.在對日和約簽訂前,美國政府對於台灣之保衛,自可與“中國政府”共同負擔責任;2.台灣系中國領土之一部分,乃為各自所公認。美國政府在其備忘錄中的上項提議,並不影響“中國政府”對台灣之主權或開羅會議關於台灣未來地位的決定;3.台灣當局“接受此項建議”,並不影響“中國政府”領土完整之立常這表明台灣當局既依賴於美國,乞求美國的武力保護,但又不完全依附於美國的態度。

1952年,代表台灣當局同日本代表簽訂“中日和平條約”。1954年12月2日,葉公超以“外交部長”的身份與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華盛頓簽訂了美台共同防禦條約。1958年出任駐美“大使”。

1961年10月,在對峙的極度緊張中,駐美“大使”葉公超突然於10月14日奉召返台。此時,距安理會復會日期(10月23日)不到10天,一般相信葉公超返台,是攜來美國的最後通牒,要不就是台灣召回“駐美大使”以示決裂了。10月20日,葉公超返台後第6天,忽聞美國總統甘迺迪在華盛頓發表聲明,宣稱美國強烈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聯合國或聯合國所屬的任何機構,強調“中華民國政府合法地在聯合國中代表中國”,美國一直認為“中華民國”是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且一直全力支持“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內的地位與所有權利。甘迺迪的聲明,經報紙一致顯著刊登,雖然一般並未看出此項聲明與“外蒙案”有何重大直接關係,但從“外交部”鄭重其事地發表書面談話,對甘迺迪聲明表示“歡迎”等等動作看來,“外蒙案”的僵局似乎有了鬆動跡象。台灣決定“對外蒙不使用否決權”。為此,葉公超被免除大使職務,調任“行政院政務委員。

1962年,出任台北故宮,“中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1976年任國語詞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1977年受聘“總統府資政”。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

1981年病逝台北。終年77歲。

著有《中國古代文化生活》、《英國文學之社會原動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