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百祥簡介

共進會

清末由一部分長江中下游和南方幾省的同盟會會員組織的革命團體。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同盟會領導人孫中山、黃興致力於籌劃在南方起義,屢不得手;東京本部因人事、意氣和宗派的糾紛,組織日趨鬆散。若干籍隸長江中游數省、在會黨中有較高地位的會員,如四川張百祥、湖北劉公、彭漢遺、湖南焦達峰、江西鄧文等,認為同盟會“行動舒緩”,不重視在長江流域起義,因而倡議另行組織一個革命團體,以結納會黨為主,謀在長江發難。8月,共進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參加者有川、鄂、湘、贛、皖、浙、粵、桂、滇等省人士百餘人,絕大多數是同盟會會員。當即發表白話、文言兩個宣言,著重強調排滿,宣言稱:“共進會者,合各派共進於革命之途,以推翻滿清政權,光復舊物為目的。”並制定紅底十八星軍旗,舉張百祥任會長。張回國謀發展,鄧文繼任,加推居正任參謀,彭素民任文牘,何慶雲、潘鼎新、孫武、袁麟閣、陳兆民、溫爾烈分任交通、黨務、參議、理財、調查、糾察各部部長。入會者逐漸增多。1909年(宣統元年)八月,鄧文返國,劉公繼為第三任會長。共進會雖自稱為同盟會的“行動隊”,但實際上是自行其是。在會章里,對同盟會綱領中的“平均地權”,藉口其意高深,不易為會黨了解和接受而改為“平均人權”(近三十年來,史學界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在大多數場合,共進會也基本上沒有接受和奉行同盟會的指示和部署。所以,共進會成立時,譚人鳳就力持不可,指出這是與同盟會分道揚鑣的舉動。

1908年冬,孫武、焦達峰等先後返國,至武漢,約集一部分革命人士,於次年春設立共進會湖北分會,積極聯絡長江兩岸會黨,秘密編成五鎮軍隊,由孫武任正督統,每鎮設副督統分別統率。焦達峰嗣後返湘,在長沙設共進會湘部總會,並親往瀏陽、醴陵及江西萍鄉等地與會黨擴大聯絡,也仿湖北的作法,分別編成幾鎮。江西共進會則由鄧文主持,以原有的反清小團體易知社為基礎,擴大改名建成。共進會聯絡會黨雖進展迅速,但在 1909至1910年間,湖北、湖南先後有幾處會黨不受約束,輕率起事,致相繼潰敗,且使共進會的秘密活動有所暴露。孫武等領導人感到會黨散漫難制,不易成事,於是將聯絡重點轉向新軍。

1911年春,共進會重要成員鄧玉麟在武昌設同興酒樓為聯絡據點,共進會在湖北新軍中的活動取得長足的進展,與文學社並稱新軍中的兩大革命團體。到該年初秋,文學社和共進會達成聯合協定,組成統一指揮起義的領導機構,從而共同發動了10月10日武昌起義。湖南首先回響武昌起義。焦達峰領導的共進會和會黨,參與了長沙起義,獲得勝利,焦達峰被舉為湖南軍政府都督。江西共進會人參加了九江和南昌的起義。

共進會的成立和活動雖具有分裂同盟會的跡象,但在武昌首義和湘、贛等省回響的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辛亥革命後,由於多數領導人分別地同其他派別的人們從事籌組政黨的活動,共進會無形中渙散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