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後感作文

時間:2022-06-26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校園裡不時傳來琅琅的讀書聲。寒假期間,我又重溫了一遍《弟子規》,又有了更大的收穫。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也是先賢智慧的結晶。它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從“入則孝”到“出則悌”從“謹”到“信”。《弟子規》雖然文字不多,卻包含了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等思想,為我們的讀書學習方法、待人處世原則,提出了明確的行為規範。

我是一個愛讀書的女孩,但是有個看完書就隨手亂放、從來不知道放回原處的壞毛病。每次都是媽媽一邊嘮叨一邊幫我把書收拾起來。有一次,我看完《木偶奇遇記》,隨手放到一個地方,當我再想繼續看時卻怎么也找不著,心裡焦急的差點兒哭了。媽媽知道了,一邊幫我找書一邊教育我:“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這樣就不會丟失了。”最後終於在我的鋼琴下找到了。聽了媽媽的話,看著失而復得的書,我既高興又慚愧。從此以後,我每次看完書都及時送回原處,再也沒有丟失過。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這幾句話,也讓我受益匪淺。以前我在學習和對待作業上不夠認真,經常要媽媽督促。遇到不懂的問題,經常偷懶沒有記錄下來,課後查找原因。也沒有及時向老師或同學請教,含糊了事。在讀過了《弟子規》後,及時發現了自己存在的缺點。現在我經常對照《弟子規》提醒自己,相信以後我的學習成績會越來越好。

查看全文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

《弟子規》是中國就是的蒙學課本,是清朝的李毓秀所著。它主要記載了聖人孔子等對弟子的訓示,在讓我們體會到先人智慧的同時,還教育了我們怎樣孝敬父母,禮貌待人,為人做事……

記得又一次,我與同學約好一起去游泳,但事先沒有和家裡人說,說的時候就遭到了媽媽的強烈反對,我頓時也火了,便不顧反對去游泳了。當晚,我就發了高燒,然後就不知道然後了。睜開眼睛,發現我正在醫院的病房裡,而媽媽在一旁睡著了。

看著媽媽,我不禁有一些後悔:都怪我!我就應該聽媽媽的話!今後做事一定要和父母商量,與他們一同討論問題,再也不擅作主張,辦事之前告知他們,學會“出必告,反必面”,不讓他們擔心。

同事在《弟子規》當中,我還學會了許多東西:孝敬父母,講信用,做一個誠信的人,關心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在空閒的時候,多看一些文字典籍,時時刻刻學習。父母讓自己做事,那就不應推脫,要盡力努力的去做,當父母呼喚自己時,就要迅速回應,不要讓他們等急了;當父母責怪自己的時候,也應該適當聽取他們的意見。團結自己的兄弟姐妹,搞好相互之間的關係,和睦相處。外出時整理好自己的衣著,衣冠整齊的去接見每一個人,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顯示出自己有禮貌……

在《弟子規》的薰陶下,我已有了以下改變,越發覺得它的博大精深。我今後一定會閱讀更多的經典,讓它的精神光輝在我身上得到體現,讓自己學會更多的東西。

查看全文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

讀一本好書,猶如同一位智者談話;讀一本好書,可以陶冶情操,修身養性;讀一本好書,可以從中學到無窮的知識。而《弟子規》可謂是好書之一。

人們常說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那么,怎樣才算孝敬父母呢?《弟子規》告訴了我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對,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聽父母的話,當父母叫我們時,應及時回答,當父母讓我們做事時,我們應趕快放下手中事,去幫助父母,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中去幫助父母,從日常小事做起。

對於自己的兄弟姐妹要做到和睦相處。大的要關心小的,小的也要尊敬父母,尊敬比自己大的長輩,語言要和藹溫和一些,不要尖酸刻薄,必要時,可以退一步海闊天空。

做人最基本的是要講究誠信。是的,誠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凡出言,信為先,奚可焉……”這段出自《弟子規》的話清楚的告訴我們如何講誠信,但凡是出自於自己的話語,答應別人的事也一定要做到。不論是一件小事,還是一件大事,只要你給予了他人承諾,你就一定要做到。講信用的人,往往是最受歡迎的人了;誠信的商店,往往是生意最火爆的商店了……做人要講誠信,乃是從古至今永不變更的事實。

其實每個人都有一些小心思,那就是得到別人仰慕,而《弟子規》中的一段話也講到“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一個人只要有才華,不驕傲自大,那么他就能夠受到別人的尊敬。

查看全文

弟子規讀後感

【篇一:弟子規讀後感】

《弟子規》是一本凝聚了中華美德的書,“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父母每天為我們操勞、奔波。如今他們銀白的髮絲,無情地占據了他們的頭髮;臉上一條條的皺紋,在他們臉上築成一條條橫溝;手上長滿了老繭,變得粗糙。這一切都是為了我們,我們怎能不知感恩回報呢?

回憶小時候,從只會在襁褓中哭泣,到第一次離開父母,獨立生活住宿,我們都經歷過無數個第一次。第一次光著腳丫子在地上學走路,體會著父母細心的指導,第一次哭著在學校上課,內心卻想著父母來陪伴我們;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望著父母欣喜的笑容……這無數個第一次,也許已經被我們慢慢地淡忘了,但是在父母的腦海里卻無法抹拭。無數個第一次,父母悄聲無息地在其中傾注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少愛。

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遇到挫折時,是誰鼓勵我們,給予我們信心?遇到傷心事時,是誰安慰我們,讓我們振作起來?遇到難題時,是誰幫助我們,使我們度過難關?是父母,是一生都在為我們操勞的父母,是連瑣事也會為我們擔心的父母,是投入了無數愛在我們身上的父母。

父母的心,有時嚴厲如法官、有時溫暖如太陽、有時慈愛如大地;父母的心是為了我們、父母的愛是為了我們,父母的汗水是為了我們。因此,我們應該付出自己的孝心,孝順自己的父母。如果我們現在不盡一份孝心,一份能力,那么等到晚了,後悔就來不急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查看全文

弟子規讀後感800字

今天又到了我們每周二的師生閱讀日,同學們和老師都各自拿著自己喜歡的課外書津津有味的讀著,我讀的是《弟子規》,它裡面每一個故事都含有深刻的教育意義讀完讓我感觸多多。這本由大教育家孔子先生編寫而成的書,那一個個精彩的小故事教育我們要如何做人,做一個會感恩的人。怎樣感恩為我們嘔心瀝血付出的爸爸、媽媽、老師、朋友。《弟子規》讓我從中吸收到了陽光雨露,讓我放飛自己的心緒。

“弟子規,聖人訓”;守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些都是在說,從古代而得到的教導,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然後要謹慎約束自己,對人誠實守信,不失口,博愛民眾,只要做好了這些有餘力的事,就可以改變自身的毛病。書中不僅傳授了我們許多豐富的文學知識,還教會了我們怎樣學會感恩父母,“感恩父母,人人都會”但未必人人都能讓父母感到欣慰,“感恩”要有著端正的態度。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當父母教訓我們的時候,必須恭恭敬敬的傾聽著;當父母責備我們的時候,必須從容接受;當父母呼叫我們的時候,必須馬上回應,不得遲疑;當父母叫我們辦事的時候,應馬上行動,不可以拖延偷懶。以後在生活中我會謹記於心,儘自己的能力去孝敬自己的父母。

讀了《弟子規》這本書,我最喜歡“王裒聞雷泣墓”,這個小故事,王裒從小就是一個孝順父母,尊敬師長的人,父親在他很小時就去世了,他的母親非常怕雷聲,每當打雷時他立刻便到母親的房間裡安慰母親,後來母親去世了,作為兒子他十分傷心,雖然母親去世了,但只要一打雷他就跪拜在母親的墳前。

查看全文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

我上二年級的時候,媽媽就教我讀《弟子規》,到了三年級我能流利地朗讀這本書了,基本懂了每句話的意思。“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濟”,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也是最令我感慨的一句話。

一次,我和媽媽去姨媽家玩,看見表哥正在看書,我們到了他也沒和我們打招呼,只見他手握一支黑筆,不時地在書上畫圈,點點,劃劃,時而瞪大眼睛,時而緊鎖眉頭,時而如痴如醉,時而面露笑容。那種全神貫注的神態,真是可愛。

正和姨媽講話的媽媽突然問我:“琪琪,你知道熊貓前掌有幾根指頭嗎?”

我一下子愣住了,想來想去答不出。我就問表哥,他笑著說:“熊貓前掌只有四個指頭呀”。他現在才讀五年級,知識竟這樣豐富,實在讓我佩服,同時也讓我感到慚愧。我家書房有我專屬的書櫃,裝滿了我的課外書,這些我都看過,但大多都“走馬觀花”,沒有收穫。我讀書的時候,態度也不如表哥認真。

回到家,夜已深,我卻久久不能入睡,表哥是我學習榜樣,我要努力向他看齊,即使差距很大,也要下定決心趕上。窗外,微風拂過,樹葉沙沙作響,仿佛是“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濟”的聲音,它陪我進入夢鄉。

從那以後,我自覺培養自己良好的閱讀習慣。讀書時認真做筆記,有好詞好句就摘錄下來,不懂的地方問老師或家長。現在讀書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每讀一本書,就好像進入另一個新世界-——書的海洋,我陶醉其中,享受著書本帶來的樂趣。在向表哥學習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查看全文

弟子規讀後感500字

暑假,我在家裡背誦了《弟子規》這本書。它的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李毓秀。這本書主要告訴我們的是:要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等道理。

首先是入則孝。“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這兩句話感動了我:漢代的黃香為了讓父親安心睡眠,夏天睡覺時會幫父親把床扇涼,冬天睡前會幫父親把被窩暖熱。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

讀著讀著,我又想起了王祥的一個故事,他的孝道感動了天:一次,在一個大冬天,繼母生病了,想吃鯉魚,但是河水已經結了厚厚的一層冰。而繼母依然想吃鯉魚,王祥沒有辦法,只好赤身在冰上祈禱。突然兩條鯉魚從河裡跳了出來。即使對自己並不慈愛的繼母,王祥也一直滿足她的要求。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當然更感動著我,它讓我們懂得了要善待老人,孝敬長輩。

查看全文

五年級弟 子規讀後感200字

篇一

學校近日舉行了“國學經典朗誦活動”,我有幸閱讀了中國遠祖著作——《弟子規》。其中,我明白了做人要孝順父母和誠實守信這兩個道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掀開《弟子規》的扉頁,這短短的二十四個字引起了我的深思。在古代時,人們已經懂了“百德孝為先”的道理。可如今,我們卻對父母橫蠻無理,面對父母的熱切呼喚,我們卻不理不睬;面對父母的再三交代,我們只是口頭答應,卻遲遲不肯動身;面對父母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並非虛心接受,反而強詞奪理……為此,我們應在“孝”上下苦功,儘量做到“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

做人不僅要孝順父母,還要誠實守信。這在《弟子規》中的“信”便有提及——“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其意思是:開口說話,誠信為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能隨便答應,至於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的確,古往今來,人與人之間十分講究誠信,因此,我們要時刻牢記著“輕諾必寡信”的忠告;堅持著“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信念;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通過這次活動,我不僅對《弟子規》有了認識,還樹立了新的人生觀。在以後的歲月里,我應該嚴以律己,做一個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和知書達禮的人。

篇二

最近,我讀了一本古代兒童啟蒙教材——《弟子規》。它是一位生活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間的普通老師李毓秀寫的。這本書的原名叫《訓蒙文》,後來又被一位名叫賈存仁的人加以修訂,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弟子規》。

查看全文

弟子規讀後感四年級

今天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最使我難忘的一段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賴.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父母呼喚的時候,應立即答應,不可慢吞吞地愛理不理.父母要求你做事時,應立即行動,不可拖延偷懶.父母教訓自己的時候,必須恭敬仔細的聽明白;如果做錯了事受到父母責備時,必須順從地接受批評,不可爭辯,更不可強詞奪理.看到這裡我心裡不禁內疚起來,平時爸爸媽媽叫我時,我就當沒聽見.爸媽讓我做事時,我就會說:"我是你的僕人嗎?“每當爸媽教我做人時,我就會把爸媽說的話當做耳邊風。我要是做錯了事,爸媽說一句,我能抵上十句,總之會想盡一切辦法為自己辯護。

查看全文

弟子規讀後感優秀作文600字

弟子規讀後感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今天看了張店電視台的“《弟子規》誦讀活動”令我對《弟子規》有了新的認識。《弟子規》共分七個部分。首先《總敘》介紹了正文六個部分的題目。《入則孝》這篇告訴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出則悌》這篇告訴我們要尊敬長輩,與兄弟和睦相處;《謹而信》這篇向我們端正了日常行為,要有一個好習慣。《泛愛眾》這篇讓大家知道要愛護所有民眾,不分貧富;《而親仁》這篇告訴我們必須要仁義,否則人不好;《餘力學文》這篇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要有好的學習計畫、態度。其中《謹而信》中的一句令我受益匪淺。“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意思是說:不要把腳踏在門檻上,也不要一條腿支撐著身體斜靠在牆上;不要伸開雙腿坐在地上,更不要搖動胯骨。否則就是沒教養的表現。記得語文課上,老師曾經講過。古人的站,坐法是:女士:雙腿緊閉,右手搭在左手上,放在左腿的膝蓋處。男士:雙腿緊閉,雙手放在膝蓋處。古人的站法是:女士:一字步站好,右手搭在左手上,放在腹部,男士:一字步站好,雙手自然貼在褲縫處。坐的時候,大腿不能來回抖動。真是想不到,古人居然有這么多的講究!每一個人能了解你應當如何做人,不但你個人的修身會得到進步,社會也能健康發展。有很多古聖先賢所留下來的這些文化精髓,可以說是遭人所遺棄,很多人都不曉得它的可貴。當今的社會不安寧,人在茫茫的人生當中,不知所為何來我想,編者是想通過這本書告訴我們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道德,有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不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