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時間:2022-06-26

端午節由來

端午節,我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

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所以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

查看全文

端午節由來的作文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這一天有許多風俗活動,如早上取龍鬚水,插艾枝於門,上山采青,食粽球,制粽,賽龍舟活動。

早晨取龍鬚水——因為傳說五月五日是龍的生日,這一天龍抬頭噴出的水能治病。故此人們在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溝、水溝、溪河取水,置於自家水缸里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

插艾於門——因為艾能僻邪,這一天插艾於門上能保平安。

上山采青——因為這一天是龍抬頭噴發龍鬚水於大地青草的時間,人們上山采一些草藥,像天冬、麥冬、金銀花、山葡萄等來家備用,都比往日來的有價值。另者上山采青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氣也十分有意義。

食粽——本地有名俗諺叫[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破裘就是舊棉衣,這一天是五月初五,剛過了春寒,大地始暖,過了這天之後,進入夏天,氣溫自然高了,不再穿棉衣了。大家都要用薯粉加黃枝汁攪拌成的粽,表示食後寒天過去溫暖的夏天就到來了。

食粽球——粽球是一種用香菇,花生仁,豬肉,甜豆沙製成的食物,一邊甜一邊鹹,用竹葉包成六角狀拳頭大小的包糰子。它的由來是由中原傳來的。是中原水鄉百姓紀念大詩人屈原的一種風俗食物。

賽龍舟——來自對屈原的懷念。沿江水鄉在端午節前後組織龍舟競賽。

查看全文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4篇

在中國人的印象里,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而形成的,唐代詩人文秀在《端午》詩中這樣說:“節分端午自誰言,千古傳聞為屈原。”下面是關於端午節的由來作文4篇的內容,歡迎閱讀!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1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我們一家人在飯廳快快樂樂的吃著粽子。我突然問爸爸:“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呢?”爸爸說他也不知道,其他人也紛紛表示不知道。於是,我只好自己去翻書查找。

相傳在古代,楚國謀士—屈原深受楚懷王的重用。那些卑鄙小人就經常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楚懷王漸漸不用他了,屈原見自己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悲憤不已。有一回強大的秦國派人找楚懷王議和,屈原看出這是秦王的陰謀,便去勸阻楚懷王,沒想到楚懷王不僅不聽他的,還將他驅逐出都城。結果楚懷王一到秦國就被關機牢房裡,三年後因憂鬱成疾死在了秦國。楚懷王死後,楚襄王即位後,整天吃了玩,不理朝政,楚國一天一天衰弱下去。屈原多次勸說楚襄王,反而被流放到了遙遠的汨羅江邊。後來親王占領了楚國的都城,屈原知道了這個訊息後悲痛萬分,因不願做亡國奴而於農曆五月初五這天跳進了滾滾的汨羅江里。後來百姓們為了保全屈原的屍體而往江裡面投放粽子與雞蛋,希望江里的魚不要吃屈原,還把船裝扮成龍的樣子在江面上划來划去以便驅趕水怪。從此為了紀念屈原的愛國精神,就把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

喔,原來端午節是這樣來的。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2

說到端午節沒有人不知道吧,端午節又名端陽節,五月節,艾節,端午,重午,午日,夏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如果不知道的話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查看全文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5篇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1

今天我一大早就起床了,因為今天是端午節,我又要吃到香甜可口的粽子了。

我忽然聽到門外有動靜,仔細一聽:軒軒,我買了糯米和紅棗,你找好朋友美池一起包粽子吧。只聽咚咚!咚咚!的敲門聲,我打開門真是洋溢軒,我們兩個互相擁抱後,便準備包粽子了。

我小時候就盼望著能吃上自己包的粽子,今天如願以償。我將一碗糯米倒扣在案板上,輕輕把碗拿起,一個碗型的飯糰端端正正的呈現在眼前。我用手捧著飯糰在案板上不停的旋轉,我把飯糰切成三角形的,又在每個三角形上面摁下一個個閃閃發光的大紅棗。還在上面撒上了白糖。然後我們就一絲不苟的往上裹鮮海苔,最後纏上線繩。一個個身穿海苔的粽子寶寶誕生了!再看看洋溢軒,她竟然做了一個個菱形的粽子,真有創意啊!

十幾分鐘後,我打開鍋蓋一股香味沁入心脾,各種形狀的粽子讓人垂涎三尺,我迫不及待的拿一個,不顧一切的咬了一口,裡面露出了一一顆顆糯米,還有大紅棗。啊,好香!我情不自禁的讚嘆道。我一連吃了好幾個,那香甜的粽子讓我回味無窮。

今天我過了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由來2

端午節是我國重大的節日之一。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是吃粽子、賽龍船、掛香包、系五絲繩等。

端午節這天,媽媽就教我包粽子。包粽子看起來很簡單,但是真正做起來談何容易呀!在動手之前,我的確覺得簡單。我把糯米和豆子泡在水裡,媽媽告訴我直到泡軟了為止。我又把花生、果肉、大紅棗跟糯米攪拌在一起,就變成了粽子的餡兒。然後我把餡兒弄成三角形的,拿起兩三片竹葉,笨手笨腳的把粽子包裹起來,還用線繩把它牢牢的捆綁起來。不過我包的粽子歪歪扭扭的很難看,但是這也是我辛勤勞動的結果啊,我看著粽子滿意的笑了。

查看全文

學生作文:端午節的由來

每至端午,每讀到“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都要被屈原深深感動。今天是端午節,我更加感動。端午,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三百六十五天的其中一天。屈原怎么也不會想到,由於他的愛國之舉,從而在以後的幾千年里會產生這樣的一個節日。

自懷石投江之後,屈原便一直為人們傳誦至今。先民們專設一個節日來紀念一個人並且延續兩千多年,這至少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在中國疆土上馳騁了那么久,卻人死如燈滅,只留下輝煌的業績在史冊上;李白、杜甫、辛棄疾,同樣的文採風流,繡口一吐,何止是唐宋的繁華,也似天空的雲,虛無縹緲於藍天,只在文學史上留下絢麗的一筆;是的,沒有人能象屈原一樣,是偉大的詩人、愛國者,能得到人們用節日來紀念他。

屈原以自己強烈的愛國情懷和疾惡如仇、潔身自愛的高風亮節,贏得了後人對他人的永世敬仰!屈原之死,感天動地,氣貫長虹!沒有幾個人能象他一樣偉大,能以節日的形式存在,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都知道端午節,一個想家的節日。“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眾人皆濁而我獨清”。不難想像,作為一個“竭忠盡智,正道直行”的忠信之臣,一再被疑被謗直至被貶,作為一個有著愛國之心的國之棟樑,眼看祖國山河破碎而自己卻回天乏術,這該有多么痛苦!在極端痛苦之中,用死來求得永恆的解脫,以死來保持自身的清白,以死來報效祖國,這實在令人同情、令人感動、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查看全文

端午節的由來的作文300字兩篇

【第1篇】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就讓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古時候,有一位愛國詩人,名叫屈原。他於五月五日頭汨羅江自殺。傳說屈原投江後,當地人們便划船奮力營救,但是沒有找回屈原的真身。後來人們常常把一些食物扔進河中,因為他們怕蛟龍會吃掉屈原的屍體,又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漸漸發展成現在的粽子。

所以每當端午節一到,家家戶戶都會包粽子,插艾葉,有的地方還會賽龍舟。因為這些習俗都是用來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你們知道嗎?

【第2篇】

端午節時,人們都有吃粽子、喝黃酒的風俗。

這天,我給大家介紹一下粽子。粽子的餡是用糯米做的,還有各種味道,比如:叉燒餡、紅棗餡、蜜棗……粽子外面包著粽葉,還纏著白線或紅線。餡的顏色是米色的,嚼入口中甜而不膩。我再給你們說說端午節的由來吧,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據說屈原是抱石投汨羅江而死的。一天,一位漁夫在汨羅江捕魚的時候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內。說是魚、龍、蝦、蟹吃飽後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了,紛紛仿效。後來人們怕飯糰被蛟龍所食,就用樹葉包飯,外纏彩絲,這便是粽子的雛形。再後來,這就成了龍舟競賽。

每年這一天,都會有吃粽子、喝黃酒的風俗,以此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查看全文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480字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480字一

端午節的早上,我一邊吃著美味的粽子,一邊看著頻幕清晰的電視。正巧,看到了有一個賽龍舟的節目。

這時,媽媽對我說:“你知道賽龍舟,吃粽子的來歷嗎?”我慚愧的說:“不知道,那媽媽你給我講講吧!” 媽媽說:“相傳龍舟競賽是為了撈救投進汨羅江的愛國大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蝦、蟹吃飽了,就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我又問媽媽:“媽媽,為什麼屈原要跳河啊?”媽媽說:“因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訊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抱著石頭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的老百姓紛紛劃著名小船前去打撈他。就有了賽龍舟的習俗。”

爸爸接著說:“你知道端午又叫‘重五’嗎?在我們這,在端午節這一天,有給兒童手腕和腳腕戴五彩線的習俗,稱為‘長命縷’。你記得去年你二姨給你買的上面有五種顏色的寶石的那條五彩線嗎?那就是長命縷。”我得意地說:“喔,原來那就是長命縷呀!那我就能長命啦!” 啊!端午節的學問可真多啊,我今天又學到了好多知識。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480字二

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你們還記得楚國那位愛國大將屈原嗎?我來說一說他吧!

查看全文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250字

大家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下文為大家整理了端午節的由來作文250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250字篇一:

端午節到了!人們的心情都特別高興。

晚上,我和爸爸媽媽高高興興的去了姥姥家。當時,我的心情是多么的興奮,到了姥姥家網 ,我看見了一盤的粽子,這讓我想起了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楚國人,他是左徒,專門提醒楚王的,屈原還被流放了兩次,後來,屈原收到了秦國把楚國打敗了的訊息,屈原很傷心,於是跳下了汨羅江自殺了。

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飯糰扔下了河,蛟龍把飯糰吃掉了,人們把飯糰用樹葉包起來,再用五彩線把樹葉綁了起來,放入河中,蛟龍害怕,沒有吃。魚蝦吃了,就不去傷害屈原了。以後就成了包粽子的習俗了。

人們坐上船,去打撈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演義成了賽龍舟。

每年過端午節,我卻要想屈原的故事。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250字篇二: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又名端陽,端是“開端”、“開始”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查看全文

寫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夏五、重五等。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寫端午節的由來作文,一起來看一下吧。

1端午節的由來

說到端午節沒有人不知道吧,端午節又名端陽節,五月節,艾節,端午,重午,午日,夏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如果不知道的話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兩千多年前,有七個國家分別統領中國,燕國,秦國,楚國等等。 有一個叫屈原的詩人,生於楚國,一心想讓自己的國家更富強,便做出了一個利民利己的方案,可楚王這個昏君,偏偏聽信奸臣的話。把他流放到一個偏僻的地方。之後,他每次都趕路去都城,把方案給楚王看。可楚王一次又一次的把屈原流放。有一天,秦國突然向楚國進攻。楚國不及防守就被打垮了,楚國的居民都叫苦連天。屈原看不下去了,便抱起一塊大石頭跳下汨羅江,楚國的百姓很傷心所以就排龍船去打撈他的屍體,把粽子丟進水裡,給魚蝦吃它們吃飽了。自然就不去吃屈原的屍體了。

所以,人們就把那一天定為“端午節”。現在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了嗎?

2端午節的由來

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有俗稱端陽。重五。

據說,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蓄蘭沐’的習俗。但是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在以前的時候,人們為了不讓屈原的身體被蛟龍給吃了,所以就用雄黃酒望江里灑,把蛟龍灌醉,人沒怕屈原餓著,說依舊用樹葉的皮包上糯米,一直到現在流傳的糯米種子就是。

每到農曆五月五日的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種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每家都打掃庭院,掛艾葉,選菖蒲,撒雄黃水,喝雄黃酒。這些活動反映了我國的優良傳統,也讓我們為這些烈士驕傲,自豪。

查看全文

五月端午節的由來

五月端午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又名重午、端五、蒲節,時在農曆五月初五。端有“初”的意思,故稱初五為端五。夏曆的正月建寅,按地支順序,五月恰好是午月,加上古人常把五日稱作午日,因而端五又稱重午。傳遍全國各地,主要分布於廣大漢族地區,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

五月端午的由來有許多傳說,如紀念屈原投江、始於五月五日毒日的禁忌、越王勾踐訓練水師、紀念伍子胥投錢塘江和曹娥救父等等,這些說法經過歷代加工,與五月端午的民俗活動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中華民族的一個節日。下面詳情介紹五月端午的由來傳說。

五月端午的由來一,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蚊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五月端午的由來二,迎濤神說。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查看全文